-
从自我的无视到人性的追求-《西厢记》与《牡丹亭》梦境对比
-
作者:李晓琳 来源:当代小说(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梦境 人性
-
描述:从自我的无视到人性的追求-《西厢记》与《牡丹亭》梦境对比
-
梦里梦外都是情——《西厢记》与《牡丹亭》之“梦”的对比分析
-
作者:罗兴娅 来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草桥惊梦 草桥惊梦 张生 张生 游园惊梦 游园惊梦 丽娘 丽娘 历史 历史 理想 理想
-
描述:《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两梦——"草桥惊梦"和"游园惊梦"分别借剧中人物张生和丽娘之梦表达出创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境界。"草桥惊梦",张生之情起于梦而止于梦;"游园惊梦",丽娘之情发乎梦却超越梦。一梦见出历史的无奈与真实,一梦见出理想的追索与光芒。
-
古今相通:从《琵琶记》到《牡丹亭》—侯庆访谈
-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世界艺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喜欢,我在读书的时候对《琵琶行》就很有感触,那种感受一直没有断过。我所画的《琵琶记》和白居易写《琵琶行》更多是寻找一种古今相通的感受。我当时比较有兴趣的就是白居易怎么是用那样一个心态写《琵琶行
-
对比研究《牡丹亭》两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联理论视角
-
作者:常聪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文化负载词 《牡丹亭》 翻译观
-
描述:对比研究《牡丹亭》两个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联理论视角
-
对比研究《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关联理论视角
-
作者:常聪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联理论 文化负载词 《牡丹亭》 翻译 比较
-
描述:视角对比《牡丹亭》两个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文试图找到最佳关联的翻译。本文的正文主要包括四章。第一章回顾了与本文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包括对关联理论的研究、《牡丹亭》翻译的研究以及文化负载词的研究
-
德国功能主义观照下《牡丹亭》白芝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
-
作者:韩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英文版本 德国功能主义 翻译策略 词汇分析
-
描述:德国功能主义观照下《牡丹亭》白芝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
-
目的论理论下的《牡丹亭》两译本的文化负载词对比分析
-
作者:缑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目的论 牡丹亭 文化翻译 比较研究
-
描述:剧共55出,包含了600多个文化意象,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社会、宗教、神话,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是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素材。因此,准确的将源语的文化内涵传递给目的语读者,实现跨文化的交流,成为《牡丹亭》翻译的重中之重。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开辟了解决文化翻译的新途径。其核心理论目的论构建了以目的法则为基础的译本翻译和译本评价体系。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译者根据预期的目的决定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因而,同一个原文会因不同的目的而产生不同的译文和翻译类型。在目的论中,目的文本好坏的评价标准不是等值而是充分发挥了译者想要译文发挥的作用。作者从目的论的视角分别对白之与汪榕培教授的《牡丹亭》的两部英文全译本进行文化层次上的比较分析,深入研究了译者的翻译目的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取得怎样的效果。研究表明:文化翻译是一种译者目的为主导的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再创造。在对于文化的处理上,两位译者因翻译目的的不同而选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白之主要采取了异化策略,其读者对象一般为汉学家和中文专业的外国学生,由于读者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白之希望译作能准确、忠实的反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因而他多采用直译及直译加注的翻译方法,其翻译方法符合目的论的忠实原则。汪榕培教授主要采取了归化策略,其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外国民众关注中国传统文学,他的读者对象是普通的西方读者,因此汪榕培教授多采用意译、改写及省译等翻译方法,力求让译作显得雅俗共赏、易于理解,其翻译方法符合目的论的连贯原则。两译者均达到了译文读者的预期目的,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功能。
-
崔莺莺、杜丽娘、森黛玉三女性的对比认识
-
作者:陈慧芬 张永波 来源: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莺莺 杜丽娘 林黛玉 第四册 《西厢记》 《牡丹亭》 《红楼梦》 人物形象 高中 语文 阅读指导 对比阅读
-
描述:崔莺莺、杜丽娘、森黛玉三女性的对比认识
-
一“花”看世界,一“梦”说古今:浅谈《牡丹亭》肯綮意象“牡
-
作者:冯春莉 陈洋 来源:才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意象 意象 牡丹 牡丹 梦 梦 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 传统写意法 传统写意法
-
描述:《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名剧的代表,从古至今都不乏对它的评论。而笔者则选择从《牡丹亭》的意象出发,从中国传统戏剧写意法的角度,以牡丹和梦为例,试图探讨汤显祖创作的构思之巧,意蕴之深,这一虚一实的意象在推动戏剧情节发展上的独特作用,以便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