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版本昆曲电影《牡丹亭》中戏曲空间的电影化
-
作者:张泠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摄影机 摄影机 杜丽娘 杜丽娘 牡丹亭 牡丹亭 彩色电影 彩色电影 戏曲电影 戏曲电影 室内空间 室内空间 电影化 电影化 表演程式 表演程式 舞台空间 舞台空间 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
-
描述:充满张力与实验性的互动,暗示早期中国电影人期望创造一种中西合璧的电影艺术方式,令中国观众通过熟悉这种相对陌生新奇的
-
略论“东方情调化翻译”在中医文献英语翻译中的应用
-
作者:王晶 贾成祥 来源:中医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方情调化翻译” 中医英译 《牡丹亭》
-
描述:译是将中医推向全世界的一种重要的途径。
-
论中国古典爱情戏曲中花园的艺术功能:以《墙头马上》、《西厢
-
作者:包琳 来源: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典爱情戏 花园 艺术功能
-
描述:爱情戏中的艺术功能。
-
《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超越性
-
作者:陈聪 来源:剑南文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莺莺 娇娘 林黛玉 爱情
-
描述:《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其笔下的杜丽娘是戏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叛逆者。本文主要是运用与娇娘、莺莺和林黛玉比较,来彰显杜丽娘的光辉形象,从而揭示其形象具有不可企及的超越性。
-
走出“牡丹亭”:苏舜钦近体诗中的语言转型
-
作者:倪博洋 来源: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舜钦 牡丹亭意象 语言转型 文学多元化
-
描述:苏舜钦的诗歌通过副词的恰当使用、句子对偶的巧妙改变、援用散文手法入诗等方式,打破了唐诗以来意象浓密、句子定位模糊、诗篇精致繁复而难以使读者把握要领的局面,促成了宋诗的语言转型.这正与人们历来称赞的“牡丹亭”意象相背离,从而促进了文学多元化发展.
-
再论《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体现的情理意蕴
-
作者:杨茜 来源:学理论(下)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情”而死,为“情”重生,通过自己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和大胆地与封建礼教相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闺阁中多有解人”―《牡丹亭》与明清女读者
-
作者:刘叙武 刘赟 来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读者 牡丹亭 阅读 生命内涵 明清
-
描述:“闺阁中多有解人”―《牡丹亭》与明清女读者
-
昆曲《牡丹亭·惊梦》表演中的四层情绪变化
-
作者:孙珏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情绪变化 中国古典戏曲 《窦娥冤》 故事情节 表演 昆曲 矛盾冲突
-
描述:亲吃错药被毒死、窦娥被冤下狱的故事情节;《牡丹亭》我们牢牢记住了杜丽娘游园、惊梦、寻梦等一个天然丽质的少女,在礼教压抑下怀春抑郁愁闷。无处宣泄的情怀,而往往模糊了杜丽娘、柳梦梅与杜父、杜母的冲突细节。
-
言外有意,曲中有情:言语行为理论观照下的昆曲话语分析
-
作者:朱玲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言语行为 适切条件 话语分析 昆曲《牡丹亭》
-
描述:件有待补充与完善之处。
-
古典杂论之七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桃花扇》中爱情主
-
作者:平西 来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事实人,有凭有据。"可见他写"离合之情"是手段,写"兴亡之感"是目的。在《小引》中他还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