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440)
报纸(1565)
学位论文(75)
会议论文(53)
图书(48)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698)
地方文献 (338)
地方风物 (69)
非遗保护 (30)
才乡教育 (16)
红色文化 (13)
宗教集要 (10)
文化溯源 (7)
按年份分组
2014(374)
2011(331)
2007(170)
1998(63)
1997(87)
1996(55)
1995(81)
1987(30)
1985(32)
1957(48)
按来源分组
其它(143)
人民日报(44)
文艺报(32)
文艺理论与批评(19)
北京文艺(5)
钟山(3)
商丘日报(3)
编辑参考(2)
民主(2)
电视·电影·文学(1)
《牡丹亭》杜丽娘形象的超越性
作者:陈聪  来源:剑南文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莺莺  娇娘  林黛玉  爱情 
描述:《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其笔下的杜丽娘是戏剧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封建叛逆者。本文主要是运用与娇娘、莺莺和林黛玉比较,来彰显杜丽娘的光辉形象,从而揭示其形象具有不可企及的超越性。
走出“牡丹亭”:苏舜钦近体诗的语言转型
作者:倪博洋  来源: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舜钦  牡丹亭意象  语言转型  文学多元化 
描述:苏舜钦的诗歌通过副词的恰当使用、句子对偶的巧妙改变、援用散文手法入诗等方式,打破了唐诗以来意象浓密、句子定位模糊、诗篇精致繁复而难以使读者把握要领的局面,促成了宋诗的语言转型.这正与人们历来称赞的“牡丹亭”意象相背离,从而促进了文学多元化发展.
再论《牡丹亭》杜丽娘形象体现的情理意蕴
作者:杨茜  来源:学理论(下)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情”而死,为“情”重生,通过自己对爱情的主动追求和大胆地与封建礼教相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闺阁多有解人”―《牡丹亭》与明清女读者
作者:刘叙武 刘赟  来源: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读者  牡丹亭  阅读  生命内涵  明清 
描述:“闺阁多有解人”―《牡丹亭》与明清女读者
昆曲《牡丹亭·惊梦》表演的四层情绪变化
作者:孙珏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情绪变化  中国古典戏曲  《窦娥冤》  故事情节  表演  昆曲  矛盾冲突 
描述:亲吃错药被毒死、窦娥被冤下狱的故事情节;《牡丹亭》我们牢牢记住了杜丽娘游园、惊梦、寻梦等一个天然丽质的少女,在礼教压抑下怀春抑郁愁闷。无处宣泄的情怀,而往往模糊了杜丽娘、柳梦梅与杜父、杜母的冲突细节。
言外有意,曲有情:言语行为理论观照下的昆曲话语分析
作者:朱玲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言语行为  适切条件  话语分析  昆曲《牡丹亭》 
描述:件有待补充与完善之处。
古典杂论之七 从《西厢记》、《牡丹亭》看《桃花扇》爱情主
作者:平西  来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事实人,有凭有据。"可见他写"离合之情"是手段,写"兴亡之感"是目的。在《小引》他还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
校园戏剧在普通高校的实践与意义:以丽水学院为例
作者:吴俊毅  来源:戏剧之家(上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校园戏剧  普通高校  戏剧活动  丽水师专  牡丹亭  戏剧文化  戏剧社  学院  公选课  大学生 
描述:的团结互助精神和为人处世能力。本文将以丽水学院改编版话剧《牡丹亭》为例,从传承地方传统、加强地方与学校合作等几大方面论述校园戏剧在普通高校实践的意义。
《牡丹亭》杜丽娘亡于思疾的原因
作者:庞杰  来源: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思疾 
描述:在传奇《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梅于梦中结合,经寻梦不得后,她相思成疾,继而病亡.汤显祖因袭前作情节,避开她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矛盾,让她死于疾病.但从深层次看来,这与《牡丹亭》的主旨、作者的儒家思想
改编经典远非想象那么容易:粤剧《金石牡丹亭》观后有感
作者:何花  来源:南国红豆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金石  粤剧  想象  改编  影剧院  杜丽娘  内涵 
描述:丹亭》的最大内涵不只是"情",而是借写情来写"人摆脱束缚的渴望",多情敏感的杜丽娘却被礼教封闭在暗淡无光的世界里,"手不许把秋千索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