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同宗文化见证 异族艺术的对话:《沙恭达罗》与《牡丹亭》之
作者:陈晓军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沙恭达罗》  《牡丹亭》  审美情趣 
描述:《沙恭达罗》与《牡丹亭》两部作品是东方剧坛经典,受同宗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题材、主题和结构处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具体的文化个性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从黛玉欣赏《牡丹亭》人物性格与戏曲
作者:于颖华  来源: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  戏曲  戏曲  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 
描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对人物形象的描绘是独占鳌头的。曹雪芹大胆地抛弃了俗套小说公式化、概念化的传统写法,跃向了更高的艺术境域,调动种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性格,戏曲仅其中之一。而林黛玉欣赏
承古启今 自成一家:简王仁杰剧作的美学范式
作者:王蕴明  来源:剧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氏  琵琶行  牡丹亭  悲悯情怀  节妇  白居易  王仁杰剧作  作家  心路历程  西厢记 
描述:的体认,有论
传统艺术与年轻受众--以昆曲面向浙大在校生的调查为例
作者:葛恬  来源: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白先勇  大学生  《牡丹亭》 
描述:曲的认识和热情程度不容乐观,高校中的戏曲环境仍欠成熟,昆曲本身方言式的念白、复杂的表演程式及缓慢的节奏是造成大学生对于昆曲难有热情的原因.青春版《牡丹亭》以旧剧新编、现代的舞台效果、合理的演出场次安排以及走进高校与年轻学生零距离的宣传等优点,在年轻人中取得了“传统艺术的现代化成功”,对于传播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借鉴启示作用.
越剧新编《牡丹亭》,荧屏光耀戏曲魂:兼戏曲电视剧审美特征
作者:华春兰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越剧团联手将越剧《牡丹亭》搬上荧屏可以说是又一次有益的尝试。
翻译补偿--浅析汪榕培教授《邯郸记》的补偿策略
作者:叶玮玮 杨俊光  来源:海外英语(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榕培  《邯郸记》  翻译补偿  语言层面补偿 
描述:希望对翻译补偿理论和典籍英译的发展有所贡献。
翻译补偿:浅析汪榕培教授《邯郸记》的补偿策略
作者:叶玮玮 杨俊光  来源:海外英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榕培  《邯郸记》  翻译补偿  语言层面补偿 
描述:希望对翻译补偿理论和典籍英译的发展有所贡献。
从文本功能的角度戏剧翻译的策略:以《牡丹亭》英译为例
作者:杨蒲慧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翻译批评  文本功能  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理论  翻译理论  戏剧  翻译方法  翻译研究  功能理论 
描述:作的方法,同时也为翻译研究、翻译方法及翻译批评的科学化、标准化、具体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莱斯文本理论的阐释及牡丹亭翻译的实例分析,指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对戏剧翻译英译的指导意义。
“诗无邪”与“涂嫩鸭”-《牡丹亭·闺塾》的戏剧冲突
作者:孙占琦  来源:朝阳师专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诗无邪”与“涂嫩鸭”-《牡丹亭·闺塾》的戏剧冲突
万艳同悲奈何天:杜丽娘、林黛玉比较
作者:陈清芳  来源:福建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林黛玉  《牡丹亭》  《西厢记》  封建礼教  艺术典型  崔莺莺  古典名著  《红楼梦》  评论家 
描述: 杜丽娘和林黛玉,分别为我国古典名著《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女主角。作为反抗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的成功典型,几百年来,她们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鼎足而三,始终保持着不衰的艺术魁力,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同情、喜爱和赞美。 成功的艺术典型,自然是深受评论家们青睐的。作为共性相同的形象,这三个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