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460)
报纸(3414)
学位论文(141)
图书(71)
会议论文(44)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95)
历史名人 (3116)
地方风物 (7)
非遗保护 (3)
才乡教育 (3)
红色文化 (3)
文化溯源 (2)
宗教集要 (1)
按年份分组
2014(1798)
2012(663)
2011(540)
2010(588)
2009(509)
2008(535)
2007(361)
2006(227)
2005(196)
2004(160)
按来源分组
光明日报(36)
艺术评论(18)
文化交流(15)
华文文学(12)
远见杂志(4)
作文通讯(个性阅读版)(4)
紫禁城(3)
作文升级(2)
人民文摘(1)
书城(1)
北大师生热捧昆曲
作者:燕燕  来源:北京纪事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生热  青年学子  女友  问候语  青春版  牡丹亭  大学生  白先勇  昆曲 
描述:明天北大有昆曲,你去看吗?这是北大学生常见的一句时尚问候语。不过问我这话的人不是青年学子,而是靠写字吃饭的女友。这可是苏昆的、白先勇的青春版的《牡丹亭》啊,女友强调道。当然要看,还有什么说的,
阳关三叠
作者:张晓东  来源:写作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昆曲  京剧  上海昆剧团  白先勇  音乐  越剧  牡丹亭  阳关三叠  鲁迅 
描述:壹昆曲读高中时看白先勇的小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开首一句道“梁谷音永远不老”。梁谷音怎么会永远不老?然而对于一个十五岁的男孩来说,这究竟不是很有意思,更何况他当时还在拿理查德·克莱得曼的餐厅音乐
《华文文学》2005年总目录
作者:暂无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世界华文文学  总目录  牡丹亭  台湾文学  东南亚华文文学  余光中  白先勇  张爱玲  现代社会  文艺复兴 
描述:~~
回首灯火阑珊处——探寻昆曲之魅
作者:袁缨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艺术  白先勇  牡丹亭  艺术浓缩  虎丘  戏剧家  文化语境  民族  优势  阶层 
描述:众、远离了当下人文环境,却不能敛止自身魅力象子夜丁香般沈郁发散。
灿烂昆剧的“堂吉诃德之舞”——田沁鑫《1699·桃花扇》观察
作者:向阳  来源:艺苑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田沁鑫  桃花扇  堂吉诃德  孔尚任  戏曲舞台  白先勇  昆曲  昆剧  观众  牡丹亭 
描述:灿烂昆剧的“堂吉诃德之舞”——田沁鑫《1699·桃花扇》观察
没有了热闹,哪来的门道?
作者:黄艾艾  来源:长江文艺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牡丹亭  中国戏曲文化  昆曲  中国戏曲艺术  戏剧家  爱情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  戏曲观众  王实甫 
描述:懂得昆曲的“门道”,恐怕还是有点强人所难的。“他们不仅仅是在看戏,昆曲《牡丹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文化想念。”白先勇这样解读观众的热情。昆曲情缘的背后,深隐着的是白先勇们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的忧思
遗产的青春问题
作者:李文儒  来源:紫禁城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昆曲艺术  牡丹亭  遗产  长生殿  演出  问题  上海  艺术青春  现代社会 
描述:以来的第100场献演。接着是林兆华执导厅堂版《牡丹亭》在北京南新仓以明代服饰、叫代"家班"形式演出,演出场所是比故宫还长10岁的"皇家粮仓",票价580元至12000元。5月底6月初,上海推出4本
经典现象感悟
作者:姜泓冰  来源:大美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莫扎特  上海大剧院  经典  白先勇  牡丹亭  演奏  朋友  策划  昆剧  网名 
描述:除万难硬是连续三天晚上去大剧院看了白先勇先生策划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至今不能忘的是她第二场看罢告诉
我听昆曲
作者:月小小  来源:作文大王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昆曲  白先勇  女主角  杜丽娘  肥皂剧    庸俗  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 
描述:以前是在电视上看唱戏,只觉得满眼的大红金黄,几个老头老太,咿呀半天都呀不完个句子,没耐性,庸俗的我只好换看庸俗的肥皂剧去了.
南京 我的“牡丹”月
作者:罗玛  来源:书城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白先勇  杜丽娘  现代人  江苏省  南京  电视剧  小剧场  折子戏  古代 
描述:原本五十五折的《牡丹亭》,改编成二十七折也要花三个晚上才能看完,难怪有人戏言:古代人看《牡丹亭》,等于现代人看电视连续剧。毕竟还是现代人幸运,能够在看腻了电视剧之后重回《牡丹亭》,享受四百年前的清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