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闺塾》中的陈最良不等于《牡丹亭》中的陈最良
-
作者:姚昌炳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闺塾》 陈最良 古代文学作品 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本 中学生 素质教育 学生阅读 以偏概全
-
描述:《闺塾》中的陈最良不等于《牡丹亭》中的陈最良
-
蔡正仁张静娴严厉批评张军史依弘版昆曲《2012牡丹亭》“水
-
作者:邱俪华 来源:新闻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失望和不能忍受。 ”
上周日,张军、史依弘版昆曲《2012牡丹亭》在东艺结束了首轮三场的演出。由于史
-
从互文性角度谈异化翻译策略:兼评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
-
作者:王巧宁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互文能力 互文能力 翻译策略 翻译策略 《牡丹亭》 《牡丹亭》 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理论
-
描述:本文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作者对全文内容共分四章作以具体阐述。 第一部分是对互文性和翻译策略的理论探讨。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理论基础和实际需要。第二章中,概述了互文性理论及翻译策略
-
论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唱词的翻译:以《牡丹亭》的两
-
作者:何婷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唱词 互文性翻译 《牡丹亭》 语境重构 音乐性传递 意象传递
-
描述:翻译理论对于唱词音乐性和意象的传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苏州对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昆曲的生态性哺育:以《牡丹亭》为例
-
作者:冯智全 来源:人民音乐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非物质遗产 昆曲 苏州 生态性 人类 《夷坚志》 音乐文化
-
描述:《牡丹亭》故事的源头,谢传梅先生认为:宋时洪迈《夷坚志》所记本仅仅是一个故事的雏形,明初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把故事扩展了,而至汤显祖《牡丹亭》戏剧则得到进一步充实,臻于完善了。①发源于苏州昆山
-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唱词的英译:以《牡丹亭》的两个
-
作者:何婷 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互文性翻译 互文性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语境重构 语境重构 音乐性传递 音乐性传递 意象传递 意象传递
-
描述:本文基于罗选民的互文性翻译观,通过对《牡丹亭》白之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旨在探究中国古典戏剧中唱词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戏剧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作者由此试图论证,以语境重构为核心的互文性
-
因情识性得金丹:浅论晚清蜀中红学家孙桐生的“真性情”
-
作者:程建忠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因情识性得金丹:浅论晚清蜀中红学家孙桐生的“真性情”
-
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牡丹亭(上、中、下册)
-
作者:王云五汤显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
描述:万有文库第一集一千种牡丹亭(上、中、下册)
-
清词中的明代戏曲题咏和评论:以《牡丹亭》为中心
-
作者:谢永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清词 《牡丹亭》 题剧词 文体互参 批评文学 批评方法
-
描述:般情形.进一步扩大考察范围又可以发现,清词以多种样态题咏和评论戏曲作品,既是历代文学创作中普遍存在的文体互参现象在清代词坛上的延续,又体现出能够成为一种从事文学批评的批评文学所应具备的价值
-
《牡丹亭》伯奇译本与汪译本中隐喻的对比研究
-
作者:高韵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隐喻 翻译 翻译策略 《牡丹事》
-
描述:其隐喻翻译更是难以找到定量翻译研究的先例。 本文基于纽马克对隐喻翻译的分类方法对《牡丹亭》中伯奇译本和汪译本的隐喻翻译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建立平行语料库,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对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