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薛宝钗留下的启示
作者:盛清波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薛宝钗  林黛玉  牡丹亭  大观园  注意选择  启示  批评  嫉妒  阅读  禁书 
描述:黛玉脱口说出《牡丹亭》中一句唱词。在当时,《牡丹亭》在禁书之列,阅读是犯忌讳的。宝钗觉察后,暗记在心,事后单独找黛玉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致使黛玉大为感动,竟改变对宝钗“心里藏奸”的看法。
《增广贤文》(一)
作者:暂无 来源: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增广  万历年间  牡丹亭  评析  明代  戏曲  做人  知心朋友  注解  阅读 
描述:我们的知识、明白做人的道理,增厚写作基础,一定会获益不浅。请小读者跟着我们一起阅读《增广贤文》。——编者
《倩女离魂》与《牡丹亭》对比分析
作者:刘春华  来源:东西南北(教育观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剧情  剧情  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  戏剧模式  戏剧模式  内容详略  内容详略  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 
描述:中心句:《倩女离魂》与《牡丹亭》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有很多共同或者相似之处,在戏剧模式及情节内容详略特别是语言运用上有不同。
《牡丹亭》“游园”片断分析
作者:李震  来源:语文学习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他生活在明代政治上极为腐朽的时代,少有文名,中年中进士,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他政治上开明,思想上进步,反对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戏曲创作主张"以意、趣、神、色为主"。他
《牡丹亭》的情节设置分析
作者:周鑫玉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情节设置  “情”与“理” 
描述:充分体现了作为“至情”化身的杜丽娘对于“理”的反抗,突出了作品主题。
《牡丹亭·惊梦》分析
作者:余曾穗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牡丹亭·惊梦》分析
《牡丹亭》的文化结构主义分析
作者:阿进录  来源: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  复生模式  复生模式  文化分析  文化分析 
描述:《牡丹亭》并非汤显祖独创的作品,此前已有类似结构和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同一深层结构和主题的不同处理,分别依附在各自所处时代的文化之上,其嬗变演化过程揭示出一个原始题材和结构的价值转换。本文试图运用文化结构主义批评方法,讨论其共同的主题与结构及其意义。
《牡丹亭》两译本的文化分析
作者:熊灵燕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目的论  目的论  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以充分为中心的评价标准  高度浓缩的语言  高度浓缩的语言  真正而全面的理解  真正而全面的理解 
描述:的主旨。翻译目的决定将要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便创造出功能上充分的目的文本。在目的论中,目的文本好坏的评价标准不是等值而是充分发挥了译者想要译文发挥的作用。本文尝试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牡丹亭》的文化翻译
《牡丹亭》复音形容词结构分析
作者:程建伟  来源:语文学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复音形容词  复音形容词  结构  结构 
描述:,这应该同戏曲适用于咏唱的性质是分不开的。
续写《牡丹亭》完构“书立方” “阅读方式的革命
作者:暂无 来源:深圳特区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尹春芳)第十一届深圳读书月“书立方”重点主题活动的最后一环——“阅读方式的革命”高峰论坛于29日上午举行。在本次论坛上并进行了《牡丹亭》续写颁奖。至此,深圳读书月首个“书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