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264)
报纸
(17)
图书
(8)
学位论文
(5)
会议论文
(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70)
地方文献
(16)
宗教集要
(5)
文化溯源
(2)
红色文化
(1)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3
(22)
2012
(26)
2011
(23)
2010
(20)
2009
(22)
2007
(22)
2006
(15)
2003
(9)
1989
(7)
1985
(2)
按来源分组
语文天地
(6)
古典文学知识
(3)
阅读与鉴赏·高中
(2)
网络财富
(1)
辞书研究
(1)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1)
妙笔(作文)
(1)
中学生百科
(1)
吉林会计
(1)
学生之友(小学版)(点金作文)
(1)
相关搜索词
元和体
古诗歌
卓尔不群
中国
天气
古代诗歌
金山寺
2010年
对联
北固亭
历史遗迹
后花园
开口
土风
和谐
写作者
历史
古诗词
咏史怀古诗
女主人公
学术性
镇江金山寺
命题
原因
四大名著
梨花
田野
光照
大夫
首页
>
根据【检索词:诗词鉴赏】搜索到相关结果
16
条
《牡丹亭》邮票的
鉴赏
价值和收藏前景
作者:
吴伟忠
来源:
黑龙江邮电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牡丹亭》
鉴赏
价值
杜丽娘
柳梦梅
中国传统绘画
邮票投资
汤显祖
可理解
绘画艺术
人物形象
描述:
在我国发行的众多邮票里,有一 朵奇葩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T·99 《牡丹亭》邮票。该票于1984年 10月3日发行,它取材于明代汤显祖传 奇剧本《牡丹亭》。故事描写了南安太 守杜宝之女杜丽娘偕侍女春香游园观 景,回来后梦见一位少年书生柳梦梅, 并与之相爱,醒来后为相思所苦,直至 感伤而死。三年后,柳
超越时空的永恒:
鉴赏
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
胡江潼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表演
表演
服装
服装
灯光
灯光
描述:
由白先勇先生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以新颖别样的姿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本文试图探讨了青春版《牡丹亭》的一些特点,并简单分析了它深受欢迎的原因。
冲突 结构 语言——中国古代“戏曲”
鉴赏
丛谈
作者:
何绵山
来源: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戏曲
戏曲结构
戏曲语言
《西厢记》
戏曲节奏
《窦娥冤》
戏曲情节
长亭送别
《牡丹亭》
张生
描述:
间里表现社会矛盾,必须巧妙地把事件和人物集中组织
古雅:《红楼梦》
诗词
的文化气脉
作者:
姜志军
来源:
红楼梦学刊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诗词
《西厢记》
林黛玉
贾宝玉
《牡丹亭》
曹雪芹
大观园
气脉
警幻仙姑
文化思考
描述:
品读《红楼梦》
诗词
,给人一种时空的纵深辽阔感和文化气脉的雄厚流动感,使人能触摸到它搏动的文化气脉,能把玩它古朴优雅的审美意蕴。
漫聊京剧
作者:
钱世明
来源:
中国京剧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京剧
审美特征
《牡丹亭》
形式特征
中国戏曲
诗词
曲文
“象”
“形”
传奇
描述:
漫聊京剧
文本类型和语境观视角下的
诗词
翻译:以《牡丹亭》下场诗英译为例
作者:
刘庚玉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文本类型
文本类型
语境
语境
下场诗
下场诗
比较
比较
描述:
英文全译本有三个版本,最早的是由美国柏克莱大学的白芝(Cyril Birch)教授翻译并由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Peony Pavilion。剩下的两个译本一个是由中国科技大学的张光前教授所译,1994年由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个是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汪榕培教授翻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随着中国文化艺术在海外的传播、人们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戏曲艺术的复兴,近年来对《牡丹亭》译本进行研究的文章也趋多。这些文章或选取某一个译本进行评析,或对不同的译本进行比较,又或是选取某一角度对《牡丹亭》的译文进行细致分析。然而,对《牡丹亭》中下场诗英译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的论文至今未见。在翻译理论上,莱斯认为“分析文本类型是翻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前提”,“是批评者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翻译批评的开始”(Reiss&Katharina,2004)。她借用Karl Buhler对语言的三功能分法,将文本分成表情、内容、呼吁和听觉媒介四种类型。而纽马克和雅科布逊也针对文本的交际功能,提出相应的分类方法。鉴于各个学派对文本的分类,本文系统研究各分类的特点,以莱斯的文本理论为切入点,拟从诗的格律,文化意象处理以及下场诗表达的信息三方面着手,就白芝先生和汪榕培教授的译本进行比较研究,重点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中出现异同现象时真正的原因及目的。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文本类型理论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翻译批评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仍不足以说明所有的翻译现象。在引入语境理论进行分析后,两个译本的差异现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诗歌的翻译不能笼统地从文本类型角度提出翻译策略,也要注重诗歌的位置和功能及剧本提供的语境,以期为戏曲翻译的对外传播提供启示和帮助。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