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174)
报纸(2316)
学位论文(191)
图书(85)
会议论文(83)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80)
历史名人 (2726)
地方风物 (71)
非遗保护 (31)
宗教集要 (14)
红色文化 (11)
才乡教育 (9)
文化溯源 (7)
按年份分组
2014(715)
2013(437)
2012(692)
2011(595)
2010(599)
2009(520)
2006(248)
2005(205)
1999(100)
1985(47)
按来源分组
其它(338)
南国红豆(16)
文学教育(9)
兰州学刊(7)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4)
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
文学教育(下)(2)
江苏科技信息(1)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
只今惟向梦中寻:浅析《牡丹亭》的现实意义
作者:庞婧绮  来源:文学界(人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封建礼教  封建礼教  牡丹亭  牡丹亭  畸恋  畸恋 
描述:强烈的共鸣?而这古老的作品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反思和探讨.
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对比《牡丹亭》与《西厢记》女主
作者:甘华莹  来源:大众文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西厢记  西厢记  爱情  爱情  心理  心理 
描述:剧中女主人公心灵深处的感触、悸动及其产生发展的变化过程。
'临川四梦'的梦幻意识的哲学
作者:蔡莉莉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梦幻意识  梦幻意识      紫钗记  紫钗记  牡丹亭  牡丹亭  南柯记  南柯记  邯郸记  邯郸记 
描述:论文由"时代母体的孕育"、"'四梦'梦幻意识论"和"的哲学"三部分组成.
牡丹亭梦相映的审美诉求
作者:刘云霞  来源: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相映  审美诉求  生命感悟 
描述:真情、至情、奇情是汤显祖在《牡丹亭所要表达的“”的内核,基于达需要,戏曲构思成梦,生与死、死与生的回转,虚幻与现实的交错也就因梦而起。是旨魂,梦是主架,二者互相辉映,构成戏剧的亮点
”的颂歌——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作者:魏琳  来源: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描述:思和独特的风格。体现了他对个性解放和对自由爱情的极力张扬,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戏曲创作的基石。
同是“”字,内涵有别——论《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作者:叶树发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长生殿》  《长生殿》     
描述:《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描绘了“”,但“”的意蕴有别。然而,不难发现这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提高、创新和发展,没有前者,就不可能有
试论牡丹亭》的语言
作者:于汀  来源:惠州学院学报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封建礼教  语言  个性化  性格  柳梦梅  人物形象  感染力  感情 
描述:牡丹亭》的曲文绚烂多彩,说白通俗流畅;于刻划人物、点染景色、抒发感情,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蕴含着深厚的感情。《牡丹亭》的曲、白,于写人、状物,显得准确贴切、优美形象、简明通俗、个性化,具有极强
·欲·爱:论《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爱情观的演变
作者:章芳  来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红楼梦》       
描述:从《西厢记》到《牡丹亭》再到《红楼梦》,中国古代爱情取向与婚恋观念发生了由到欲再到爱的演变 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人们逐渐舍弃了两貌相取的失之肤浅和两性相悦的流于庸俗,而最终肯定了两心相知的臻于完美
试论《南柯记》的荒诞特征
作者:田松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南柯记》  荒诞派戏剧  荒诞性  试论  戏曲创作  唐人传奇  古典戏曲  《秃头歌女》  不合情理  人物性格 
描述:“荒诞派戏剧”是二战后欧美戏剧史上 一个重要派别。但是荒诞作为一种艺术表 现方法在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创作早已 得到广泛运用。同时,我国古代的荒诞戏 剧与西方的“荒诞派戏剧”在剧情构筑、主 题传达
说《牡丹亭的“
作者:刘方政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与理  与理  功名事业  功名事业 
描述:牡丹亭》是一曲“”的颂歌,它所礼赞的“至情”、“梦”是对礼教社会的决绝反抗。作者没有给杜丽娘所体现的“”设置具体的对立面,她的青春觉醒也并非是自觉地以情抗理,惟其如此,更说明礼教统治的严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