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厅堂版《牡丹亭》探索戏曲商业化运营模式
-
作者:苏丹丹 来源:中国文化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厅堂版《牡丹亭》探索戏曲商业化运营模式
-
生死不渝的奇幻爱情:用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式分析《牡丹亭》
-
作者:冯程程 来源: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行为者 行为者 杜丽娘 杜丽娘 深层结构 深层结构
-
描述:通过使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理论分析《牡丹亭》,我们总结出故事情节的发展模式,可以从中看出各个矛盾势力之间的冲突,以及各个势力背后具有的深层内涵。通过对人物行动元的归类,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可见
-
《红楼梦》中的情/欲论述:以「才子佳人模式」之反思为中心
-
作者:欧丽娟 来源:台大文史哲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才子佳人小说 西厢记 牡丹亭 红娘
-
描述:原因;其次则是深入剖析贾母之「破陈腐旧套」,抉发其中所涉及的四个批判焦点,亦即:不合情理之逻辑安排(以「红娘」的角色塑造为主)、浪漫爱情包装下之情欲实质、边缘文人之创作心理(包括「妬富」与「遂欲」)、阅读反应之受众影响论等多重面向,确然代表了《红楼梦》对此一文类的全面总检讨;最後则确立贾母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批评与其阅读行为同时并存的合理性,实不影响其批判的高度效力,而确证曹雪芹有意识地颠覆和推翻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浪漫爱情观。
-
从爱情发生模式看杜丽娘之死的文化意蕴
-
作者:杨明贵 来源:安康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爱情发生模式 死亡叙事 精神分析
-
描述:符号。在中国文化史上,这种普遍的人性欲望通过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这位娇弱的舞台女性形象,第一次冲决了道德和习俗的禁忌,以空前显豁和明朗的情态呈现在了世人的面前。
-
《南柯记》与《昙花记》“女性升仙”模式之比较
-
作者:檀雨桐 来源:北方文学(下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柯记》 《昙花记》 “女性升仙”
-
描述:《南柯记》与《昙花记》都是明代末期富有宗教色彩的传奇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本文主要针对二者在“女性升仙”模式的创作上进行分析和比较。
-
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
-
作者:王省民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传播方式 明清戏剧 戏剧家 传播模式 戏剧文本 明清时期 戏剧作品 演出 传播者
-
描述:试论明清戏剧的传播模式——以《牡丹亭》的传播为例
-
昆曲·春三二月天:面对世界的昆曲与《牡丹亭》
-
作者:华玮编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昆曲 研究 国际学术会议 文集 牡丹亭 文学研究 国际学术会议 文集
-
描述:昆曲·春三二月天:面对世界的昆曲与《牡丹亭》
-
《牡丹亭》译本对比研究
-
作者:徐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翻译 翻译比较研究
-
描述:策略问题,试图跳出直译、意译的局限分析翻译对策。文章分析了各个译本在具体实例处理上的得失后,得出下列开放性结论,仅供读者讨论:一方面异化传达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异化的效果受到译文读者接受水平的影响;由于语言包括主观信息,翻译难以达到完全交流的目的;译本比较分析是描述性而非规定性的。
-
《牡丹亭》的传播研究
-
作者:王燕飞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
描述:、弥补之处。戏曲应该借助当代大众传播巨大的影响面和覆盖面。另外,电视节目的专题栏目、报纸、网络的宣传等等,也都是很好的传播途径。
总之,对《牡丹亭》传播的研究是总结,也是展望。
-
昆曲《牡丹亭》音乐研究
-
作者:李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主腔 变化形态 青春版
-
描述:以昆曲《牡丹亭》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音乐分析和音乐本体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昆曲形成发展史的回顾;第二章是《牡丹亭》的艺术分析,是全文的重点,首先是对汤显祖的生平简介以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