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得不说的话——向谭盾父亲和专家进一言
-
作者:卞祖善 来源:东方艺术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安徒生童话 中国音乐 音乐观念 非常态 电视访谈节目 演播室摄像机 《牡丹亭》 芭蕾舞团 《卧虎藏龙》 北京电视台
-
描述:,谭盾此举一时间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谭盾为何中途不告而别成为了众人议论,猜测的焦点,并在媒体上引发了一场大的争论。为此,本刊特意刊发了卞祖善的文章,以飨读者。
-
青春版《牡丹亭》下月访穗
-
作者:暂无 来源:新快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音乐演出
2004年,作家白先勇将《牡丹亭》重新改编,力图将昆曲文化推广出去,争取更多的年轻观众。为了让观众喜欢上这种精致却又渐趋式微的古老剧种,主创人员将昆曲的精髓与现代审美相融合。《牡丹亭》原作共55折,而青春版分为《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上中下三本,历时9个小时,分三天
-
青春版《牡丹亭》冲刺省精品-第160场演出之际接受专家评审
-
作者:暂无 来源:苏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本报讯 (记者 杨帆)作为2007—2008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苏州昆剧院的青春版《牡丹亭》昨天接受省专家评审组的评审。该剧与省内其他9台剧目在进一步加工打磨的基础上,将在接受专家
-
老专家质疑《牡丹亭》昆味不浓主演史依弘:我们态度很严谨
-
作者:暂无 来源:潮州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近日,北方几家媒体刊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和张静娴对史依弘、张军主演的昆曲《牡丹亭》提出批评意见的文章后,该剧主演史依弘对老艺术家及网友的批评作出了回应。同时,主持人曹可凡在微博发文力挺《牡丹亭》。该微博立即引来网友的一片议论声。
“我们态度很严谨”
史依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老艺术家们
-
遂昌老农昆曲技艺引专家注目 “昆曲故乡”到牡丹亭原创地
-
作者:暂无 来源:丽水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缠绵的唱腔,惹得十多位来自“昆曲故乡”——苏州昆山市巴城镇的专家惊叹不已。
昆山市巴城镇是昆曲的发源地
-
给过去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访昆曲演员张军
-
作者:忻颖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演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美好 《牡丹亭》 总干事 艺术家
-
描述:《牡丹亭》结缘教科文巴黎当地时间6月26日18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仪式,任命中国昆曲演员张军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谈起能获得这一殊荣,风尘仆仆刚刚回到上海的张军说,真的是机缘巧
-
传世瑰宝 盛秀艺林:“十年”“百龄”访浙昆
-
作者:韩笙 来源:文化交流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昆曲艺术 折子戏 浙江省 艺术大师 表演艺术 艺术家 演出 牡丹亭 周年
-
描述:今年,正值昆曲表演艺术大师周传瑛诞辰100周年,也是昆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杭州举办名家折子戏专场演出及周传瑛学术研究会等纪念活动。在"十年""百龄"时节,笔者走访了浙江昆剧团,采写了薪火永续,浙昆"传、世、盛、秀"四代同堂的兴旺局面。
-
“拯救昆曲,从《牡丹亭》开始”——访青春版《牡丹亭》作者、
-
作者:张立洁 来源:三月风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白先勇 昆曲 台湾 作家 时代人物 加州大学 香港 表现方式 现代文学
-
描述:创办《现代文学》杂志,发表了《月梦》、《玉卿嫂》、《毕业》等多篇小说。1961年大学毕业。1963年赴美国。在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研究创作。1965年获取硕士学位后旅居美国,任教干美国加州大学。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寂宾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多部作品改编成电视、电影、舞台剧,在世界各地放映。白先勇吸收了西洋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表现方式之中,擅长描写新旧女赞时代人物的故事和生活,富于历史兴衰和人世沧桑感。
-
为城南新区塑造文化亮点:――访《牡丹亭》影视基地工程责任人
-
作者:杜芳群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抚州文化底蕴深厚。去年10月22日,随着电视剧《牡丹亭》在抚州成功开机,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市委、市政府决定以拍摄电视剧《牡丹亭》为契机,打造《牡丹亭》影视基地,为汤翁故里再添一道新景,为城南新区塑造文化亮点。 《牡丹亭》影视基地位于钟岭森林公园,在电视剧《牡丹亭》拍摄
-
舞剧《牡丹亭》何以成功走出去——访主创方鸣、吕玲
-
作者:秧 子 来源:文艺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大型舞剧《牡丹亭》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根据汤显祖的同名昆曲名作改编而成。曾作为迎奥运优秀剧目和第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大戏在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上演,并一举将中国舞蹈“荷花奖”六个金奖中的五个收入囊中,赢得了业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自2008年推出以来,已在国内演出百余场、观众达十余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