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梦与文学
-
作者:华同 来源:两岸关系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梦” 《牡丹亭》 “临川四梦” 现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南柯记 红楼梦人物 《东京梦华录》 《邯郸梦》
-
描述: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句话通俗而深刻地说明了一个事实:梦,并非像梦卜者和圆梦者所说的是“天机”及“神的启示”,而是做梦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在意识朦胧状态下的反映。自古以来,许多杰出的诗人、作家和哲人,正是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以梦为题材创作出了数以千百计的名篇佳作,从而构成了中华文
-
导演与文学
-
作者:张庚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雷雨》 导演 剧本 二度创作 剧作者 文学修养 《牡丹亭》 戏曲现代戏 文学价值 舞台艺术
-
描述:导演与文学张庚导演挑选剧本,应当选择他看中的剧本,导演对剧本的作者应当是知音,要有一种愿望把这个戏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舞台上,或"翻译"到舞台上去。例如为何这么多导演愿意排演《雷雨》?因为《雷雨》的作者
-
川昆与川剧声腔审美
-
作者:刘芸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声腔艺术 川剧艺术 审美准则 审美特征 昆曲 审美基础 牡丹亭 审美形式 演唱技巧 戏曲研究
-
描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昆剧团莅蓉演出,我曾在四川剧场欣赏到了昆曲的经典剧目《牡丹亭》、《墙头马上》、《春香闹学》等,而且还亲睹了昆曲大师俞振飞的精彩折子戏片段。之后川剧院与俞振飞及华文漪、岳美缇、刘异龙、王芝泉等一行名家作了艺术交流与座谈,那次难忘的聚会至今仍让人觉得受
-
鲁迅: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情趣
-
作者:廉文澄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鲁迅全集》 中国传统戏曲 民间戏曲 女吊 梅兰芳 《牡丹亭》 帮闲文人 艺术形象 《社戏》 士大夫
-
描述:鲁迅: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情趣
-
《牡丹亭》审美特色探赜
-
作者:张来芳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审美特色 审美特色 情境幽渺 情境幽渺 个性痴迷 个性痴迷 技法奇异 技法奇异
-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剧之一,在中国戏剧美学史上呈现独特奇妙的审美情趣:由梦中幻境、夤夜幽境、草店情境组合成朦胧幽渺的情境美;以超越死生、以"情"抗"理"、生死不渝为痴迷至情的个性美
-
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
-
作者:张艺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服装造型设计 服装设计 审美意识 人物形象 传统戏曲 观众 审美价值 人物性格 中国戏曲 《牡丹亭》
-
描述: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张艺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戏曲服装也经过漫长的岁月成为国之瑰宝,并且大放异彩。这一切都是由于许许多多的服装设计者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注入新的审美意识,使其艺术生命充满活力
-
明代的翻案剧及其审美风尚述论
-
作者:王良成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翻案剧 审美风尚 《焚香记》 《紫钗记》
-
描述:继《西厢记》、《琵琶记》之后,明代也产生了《焚香记》与《紫钗记》等著名翻案剧。与《西厢记》、《琵琶记》言情、教化等主旨不同,明代翻案剧的发生、发展则与参与者对戏剧这种文体的审美期待息息相关
-
《牡丹亭》情梦相映的审美诉求
-
作者:刘云霞 来源: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 梦 相映 审美诉求 生命感悟
-
描述:,形成作者特有的审美诉求,表现作者特有的生命感悟意蕴。[著者文摘]
-
中美青少年文学营
-
作者:暂无 来源:新作文.金牌读写(高中生适读)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若曦 白先勇 文学作品 海峡两岸 现代文学 评审委员会 大学教授 欧阳子 桃花源 牡丹亭
-
描述:作家。著有《金大奶奶》《玉卿嫂》《台北人》《纽约客》《孽子》《蓦然回首》《树犹如此》等,在华语文学界享有盛誉。近年推广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并获大奖。帕特里克·哈姆:出生于德国,
-
略论文学中的变态心理
-
作者:张建均 来源:许昌师专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变态心理 心理变态 《牡丹亭》 文学作品 论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 《离骚》 《史记》 文学心理 卡夫卡
-
描述:略论文学中的变态心理张建均文学是人学,“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引言)我国文学理论家刘熙载也说:“文,心学也。”(《游艺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