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女性接受视野中的《牡丹亭》
-
作者:李伟 来源:商情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女性 明清女性 接受视野 接受视野 《牡丹亭》 《牡丹亭》
-
描述:《牡丹亭》在明清文坛引起极大轰动,并广为传阅。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形成了闺阁女性阅读的高潮的《牡丹亭》。在封建礼教高压和个性解放思潮涌动的变奏下,《牡丹亭》成为当时女性意识觉醒的一个象征。
-
《牡丹亭》的接受研究与“心”“理”学之争
-
作者:王妍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至情 理学 阳明心学 儒学理想复归
-
描述:坛思潮的演变.
-
从《关雎》接受史看《牡丹亭》的时代意义
-
作者:萧华荣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时代意义 文化精神 理解与解释 逻辑起点 人性解放 社会条件 个性解放 时代精神 汉儒 今文学派
-
描述:《关雎》一类情诗被扭曲的艺术本性的复归,是当时社会文化精神变迁的一个投影。因此,笔者把这种理解作为考察《牡丹亭》时代意义的视点。
-
试析李渔的戏曲语言理论
-
作者:丁放 来源:安徽新戏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语言 李渔 《牡丹亭》 《笠翁十种曲》 戏曲理论 《风筝误》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 《闲情偶寄》 宾白 戏曲创作
-
描述:清代的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李渔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大艺术家,他编写的《风筝误》、《比目鱼》等剧本,称为《笠翁十种曲》,在当时的舞台上风靡一时,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其《闲情偶寄》里的词曲部、演习部
-
史依弘就《2012牡丹亭》接受晨报记者专访“没有争议,我演
-
作者:邱俪华 张佳琪 来源:新闻晨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晨报记者 邱俪华
《2012牡丹亭》“火”了。晨报昨日刊登的蔡正仁张静娴两位艺术家的严厉批评以及连日来观众的强烈争议,令主演史依弘有话要说。昨天下午,史依弘接受了晨报记者专访,她的回应可谓“火爆”:“没有争议的戏,我演它干吗!我可以躺在传统戏上,很舒服,不会有人来骂。但这个有意思吗?戏
-
从接受学角度谈《牡丹亭》对明清女性的影响
-
作者:暂无 来源:魅力中国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接受学 明清女性
-
描述:影响。喊出《牡丹亭》要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
-
文学经典创作接受研究困境及其对策:以《牡丹亭》为主的阐释
-
作者:张岚岚 来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经典 创作接受 困境 对策
-
描述:路径切入来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充分发掘和展现经典创作接受的多方面研究价值.
-
盛开在闺阁中的牡丹:论明清女性对《牡丹亭》的接受
-
作者:赵雅琴 来源:考试(教研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牡丹亭》是晚明传奇中的一朵奇葩,它的诞生,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牡丹亭》一问世,轰动了当时的文坛。沈德符说它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张琦说它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西厢》交胜。而汤显祖本人对他的这部剧作也是非常的满意,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这部剧作的成功之处还在
-
明清女性戏曲理论批评研究
-
作者:寇鹏飞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明清女性戏曲理论批评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 《才子牡丹亭》 女性意识 情色阐释
-
描述:清女性戏曲理论批评作品除了常见的序、跋、题辞等形式之外还有评点这种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理论批评形式。本文在对所有明清女性戏曲理论批评作品进行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又从宏观角度对明清女性戏曲理论批评的批评
-
整合理论与《牡丹亭·惊梦》的隐喻分析
-
作者:林天送 王嵘 来源: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整合理论 整合理论 杜丽娘 杜丽娘 惊梦 惊梦 隐喻 隐喻
-
描述:基于整合理论,探讨《牡丹亭·惊梦》中的隐喻的运作机制。《惊梦》可分为游园前、游园时、游园后及入梦三个阶段,从文本建构两个输入空间的对应关系,分析三个阶段的合成空间所产生的意义及其联系,从而清晰显示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