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牡丹亭》悲剧审美形态论
作者:何小平 曾艳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悲剧  悲剧  审美形态  审美形态 
描述:、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
论《六十种曲》所收硕园改本《牡丹亭》
作者:马衍  来源: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六十种曲》  硕园改本  特色  价值 
描述:台演出。文人大多对改本持否定态度,有些批评还相当尖锐。硕园改本以删和调整为主,同时精心设计,以突出主线,使情节更为紧凑,宾白更具生活化和口语化,且尽可能保留、凸显汤氏原作“意趣”。硕园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明末最重要的传奇选本———毛晋编选的《六十种曲》,选录汤显祖的《牡丹亭》,也将硕园改本《牡丹亭》收入,其原因当与此有关。
川昆与川剧声腔审美
作者:刘芸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声腔艺术  川剧艺术  审美准则  审美特征  昆曲  审美基础  牡丹亭  审美形式  演唱技巧  戏曲研究 
描述: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上海昆剧团莅蓉演出,我曾在四川剧场欣赏到了昆曲的经典剧目《牡丹亭》、《墙头马上》、《春香闹学》等,而且还亲睹了昆曲大师俞振飞的精彩折子戏片段。之后川剧院与俞振飞及华文漪、岳美缇、刘异龙、王芝泉等一行名家作了艺术交流与座谈,那次难忘的聚会至今仍让人觉得受
鲁迅: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情趣
作者:廉文澄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鲁迅全集》  中国传统戏曲  民间戏曲  女吊  梅兰芳  《牡丹亭》  帮闲文人  艺术形象  《社戏》  士大夫 
描述:鲁迅: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情趣
《牡丹亭》审美特色探赜
作者:张来芳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审美特色  审美特色  情境幽渺  情境幽渺  个性痴迷  个性痴迷  技法奇异  技法奇异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剧之一,在中国戏剧美学史上呈现独特奇妙的审美情趣:由梦中幻境、夤夜幽境、草店情境组合成朦胧幽渺的情境美;以超越死生、以"情"抗"理"、生死不渝为痴迷至情的个性美
《牡丹亭》价值几许?
作者:暂无 来源:青年时讯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牡丹亭》价值几许?
《牡丹亭》作者的价值判断
作者:刘啸  来源:飞天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一、《牡丹亭》作者的价值观汤显祖曾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以死,死而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至情是一种可以超越生死的男女之情,一种人的正常情欲。他对这种情欲
论剧情处理的情感价值取向
作者:邵桂兰 王建高  来源:戏剧、戏曲研究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感价值取向  戏剧情节  《牡丹亭》  剧作者  女主人公  杜丽娘  人物性格  性格特征  观众  情节发展 
描述:论剧情处理的情感价值取向邵桂兰,王建高十九世纪德国著名戏剧理论家约·埃·史雷格尔曾精辟地指出,"若使观众与剧中人同忧同喜,只有通过激发感情才能达到目的。没有感情的情节不是情节。"①可见,我们所说
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
作者:张艺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服装造型设计  服装设计  审美意识  人物形象  传统戏曲  观众  审美价值  人物性格  中国戏曲  《牡丹亭》 
描述:戏曲服装造型设计的审美意识张艺中国戏曲历史悠久,戏曲服装也经过漫长的岁月成为国之瑰宝,并且大放异彩。这一切都是由于许许多多的服装设计者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不断注入新的审美意识,使其艺术生命充满活力
明代的翻案剧及其审美风尚述论
作者:王良成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翻案剧  审美风尚  《焚香记》  《紫钗记》 
描述:继《西厢记》、《琵琶记》之后,明代也产生了《焚香记》与《紫钗记》等著名翻案剧。与《西厢记》、《琵琶记》言情、教化等主旨不同,明代翻案剧的发生、发展则与参与者对戏剧这种文体的审美期待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