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西东总不同:几则古代剧论的启示
-
作者:张传若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青春版《牡丹亭》 古代 戏曲剧种 创意策划 地方戏 昆曲
-
描述:不顺也”。笔者对地方戏剧种问题本已多有感触,加之近读明代沈、徐渭、王世贞等人的一些剧论,想法尤多,遂成此文以记之。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纯粹探讨学理,而并非企图以此为地方戏争取观众而张目。——原因很简单,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中国戏剧史》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当代观众的认可,是一种超越理性的感性接受,这也是艺术传承与哲学和科学传承最大的不同。很多人试图用逻辑思维的方式说服当代观众接受或抵拒某种传统艺术,结果总是徒劳,因为感性接受属于另一个世界。”一、地方戏之成为问题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无疑已与整个世界深深地融为一体,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等世界性现象当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交通、通信都极其发达,人们之间的沟通也突破语言障碍而变得极为简便的所谓“地球村”时代,中国戏曲...
-
青春版《牡丹亭》对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启示
-
作者:于欧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大学生爱情观启示 青春版《牡丹亭》大学生爱情观启示
-
描述:爱情观的启示是:守者,情之根也;情者,不可溺也。
-
论青春版《牡丹亭》对“戏曲进校园”的启示
-
作者:汤玲 来源:文化学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戏曲 戏曲 校园 校园
-
描述: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传统戏曲艺术成功走进校园提供了借鉴之路。在审美视觉化和媒介充斥的多元文化消费时代,戏曲艺术进校园,应精选剧目以契合青年接受心理;分析青年审美风尚以在改编中注入
-
全本戏与折子戏:青春版《牡丹亭》热议带来的启示
-
作者:王玉坤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全本戏 折子戏
-
描述:求,探讨现代传播媒介下如何利用全本戏的形式以故事消除观众的接受障碍,引导并培养观众的欣赏习惯,为传统的戏曲艺术的传承开拓新的局面。
-
弘扬传统文化的桥梁: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启示与意义
-
作者:杜昕瑛 徐卿卿 来源:文化月刊(下旬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青年“小兰花”演员担纲主演。
-
戏曲审美观的传承与超越:青春版《牡丹亭》演出的启示
-
作者:黄天骥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审美观 审美观 承传 承传 超越 超越
-
描述:要求表现唱、做、念、打诸般伎艺的特性,保持了戏曲表演写意性的审美特征,又吸收了当代舞台艺术,让场面和某些程式具有当代性,适合青年观众的口味。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说明,戏曲表演,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超越传统。否则,戏曲不可能生存、发展。
-
青春版《牡丹亭》对当代戏曲生存与发展的启示
-
作者:邢洁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当代戏曲 北京师范大学 《联合报》 头版头条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
-
描述:2004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台北首演,9000张票被抢购一空,《联合报》头版头条刊登首演消息说,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成为当年台湾一个轰动性的文化事件;5月青春版《牡丹亭》轰动香港。2005年青春版《牡
-
浅吟低唱间的心性“琢”“磨”:古老昆曲对当代生命美学的启示
-
作者:龚晓薇 张雪 来源:北方文学(中旬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生命美学 生命意识 仪式感
-
描述:不胜收的昆曲给生命的启示是对厚度的探寻,对质感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