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361)
期刊文章(4404)
会议论文(78)
图书(4)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830)
地方文献 (18)
才乡教育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5469)
2013(212)
2012(268)
2011(257)
2010(226)
2009(220)
2008(243)
2006(182)
2005(190)
2002(134)
按来源分组
人民教育(7)
世界知识(5)
浙江教育科学(5)
教育科学论坛(4)
中国学校体育(4)
中国西部(3)
美术研究(1)
文史博览(文史)(1)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1)
好家长(1)
梦回《牡丹亭》 ——对话昆曲大师汪世瑜 2011
作者:李琛  来源:杭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文/王明青 我因自己爱唱昆曲的缘故,因此对于此番将要探访的嘉宾——昆曲大师汪世瑜先生心怀期待。为了采访汪老师,我携《文化风情》栏目组专程从杭州移师到苏州,来到了苏州昆曲传习所这个古朴典雅的江南小园林里。这里是昆曲的发祥地,也是“传”字辈昆曲大师的诞生地,如今已有整整九十年的历史。 我记得在一次
情牵梨园梦半生:对话昆曲艺术大师汪世瑜
作者:王明青 汪世瑜  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主持人  牡丹亭  白先勇  老师  传习所  发祥地  苏州  柳梦梅  林兆华 
描述:始了他的昆曲推广之路。
读者召唤、阅读差异与文本对话─三妇评点《牡丹亭》
作者:高祯临  来源:戏曲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曲  戏曲  评点  评点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吴吴山三妇合评牡丹亭还魂记  女性阅读  女性阅读 
描述:程裡,如何形成一種屬於讀者之間的閱讀召喚意義,以及評點文字中因為讀者個性、批評起點以及閱讀興趣所形成的批評差異。藉由文字發聲的閱讀主體,使得這些批評詮釋建立起多樣的互動關係,並因此實現了一場超越時空隔閡與生命侷限的「文本間的對話」。這個共討論的過程將織構並拼貼出一幅關於女性戲曲文本閱讀的共同視野,但同時在這些書寫脈絡中,每一位婦女讀者無可取代的獨特性與差異性亦應獲得理解。
艺术·梦想·坚持 姜鸣-张军大型对话励志讲座
作者:姜鸣 张军 于其多  来源:创意设计源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牡丹亭  工艺美术专业  大型对话  表演艺术  主持人  昆曲  艺术中心  传统工艺美术  职业学院 
描述:2010年上海世博期间,朱家角百年课植园内,昆剧王子张军与音乐家谭盾联袂推出的实景园林版《牡丹亭》,将昆剧以别样的方式唱响。突围传统镜框式舞台,昆剧的古典挟襄着跨越时空的现代;每当日头将落,课植园里,蝉鸣风吹雾动,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戏里戏外,历时与共时同演。
成图一百年馆庆开场活动昨日隆重举行青春版《牡丹亭》与川剧对话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今年是成都图书馆建馆一百周年。作为成都图书馆百年馆庆开场活动,昨日成都图书馆锦城讲堂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讲座,吸引了众多戏迷捧场。这场由成图与苏州昆剧院联合主办的讲座,由著名作家白先勇倾力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及中日版《牡丹亭》柳梦梅饰演者苏州昆剧院当家小生俞玖林现场演示,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主讲,并
同宗文化见证 异族艺术的对话:谈《沙恭达罗》与《牡丹亭》之
作者:陈晓军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沙恭达罗》  《牡丹亭》  审美情趣 
描述:《沙恭达罗》与《牡丹亭》两部作品是东方剧坛经典,受同宗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题材、主题和结构处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具体的文化个性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同宗文化见证异族艺术的对话—一读《沙恭达罗》与《牡丹亭》之
作者:陈晓军  来源:名作欣赏(下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沙恭达罗》  《沙恭达罗》  《牡丹亭》  《牡丹亭》  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 
描述:《沙恭达罗>与《牡丹亭》两部作品是东方剧坛经典,受同宗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题材、主题和结构处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具体的文化个性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同宗文化见证 异族艺术的对话:谈《沙恭达罗》与《牡丹亭》之
作者:陈晓军  来源: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沙恭达罗》  《牡丹亭》  审美情趣 
描述:《沙恭达罗》与《牡丹亭》两部作品是东方剧坛经典,受同宗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题材、主题和结构处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具体的文化个性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