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洛阳春日最繁华
作者:梅利霞  来源:牡丹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花  洛阳牡丹  春日  摄影  花园  服饰  昆曲  间隙  牡丹亭  人心 
描述:春日盛景于洛阳人而言,悦心悦目的幸福感较之在他处而居的人们会更多一些吧。四月的洛阳,人们总要"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且是"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这样的痴迷,绵延在光阴的流逝间
兼收并蓄话牡丹:试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服饰
作者:王培喜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青春版  昆曲青春版  《牡丹亭》  《牡丹亭》  舞台服饰  舞台服饰 
描述:展了戏曲服饰的艺术功能,更新了戏曲服饰的设计理念,体现了戏曲服饰新的美感.该剧的成功既为戏曲服饰服务现代舞台提供了新思路,又为昆曲的现代传承提供了重要范例.
试析青春版《牡丹亭》中戏曲服饰的“青春”之意
作者:黄菲 刘冬云  来源:岁月(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青春版  戏曲服饰 
描述:的个性.本文以青春版《牡丹亭》中的戏曲服饰为线索,从白先勇先生提出的“青春版”构思中得到启发,分析戏曲服饰是如何给予昆曲美以加分的效果,赋予《牡丹亭》青春之意.
芭蕾舞《牡丹亭》挑战传统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青年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本报讯无论是民族舞剧还是芭蕾舞剧,国内观众都有自己的审美取向,而谁也不会想到中央芭蕾舞团创作演出的芭蕾舞版的《牡丹亭》会是这样,既没有民族舞剧中大红大紫的古典装束,也没有人们常见的西洋芭蕾舞中令人惊叹的双人舞技巧展示和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舞台充满了演员对梦的追寻和求索,满台都充斥着导演对《牡丹亭》这
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
作者:马元素  来源:大舞台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统戏曲  戏曲节目  电视戏曲  现代传媒  传统艺术  《牡丹亭》  余秋雨  争取观众  审美特性  四大名剧 
描述:余秋雨先生对电视与戏曲的联姻说过这样一段话: “电视有自己的审美特性,它一旦与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结合必将对它们进行重组和改造,应该改造到什么程度才能使之成为合格的荧屏审美产品而又不致于损害传统艺术
芭蕾《牡丹亭》呈现另类传统
作者:暂无 来源:北京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芭蕾《牡丹亭》呈现另类传统
从《牡丹亭》看传统文学的现代接受
作者:李艳萍  来源:大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期待视域  期待视域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  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 
描述:,从而揭示青春版大获成功的原因.以期从一个全新的视野分析传统文学的现代接受现象.
从“牡丹亭”看传统剧目的主题思想
作者:郭汉城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戏曲研究) 年份:195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从“牡丹亭”看传统剧目的主题思想
从《牡丹亭》传播看传统戏曲的传承
作者:尹丽丽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 
描述:《牡丹亭》经历了百年的传播和演绎,经历了全本、散出和改编本三种演出的形式,同时还经历了剧本结构、声腔、曲辞和表演的改编,传播方式的改变。这种传播丰富了戏曲舞台,同时也保护了古代的文化遗产。
传统到“青春”:昆曲《牡丹亭》传播现象分析
作者:梅不寒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青春版  牡丹亭  传播 
描述:》”的多年关注、(演出推广)参与,希望能够从“交叉学科”的角度、基于历史资料和新近动态,以传播学的眼光和分析方法,尝试梳理以昆曲《牡丹亭》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的“青春”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