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6412)
期刊文章(6341)
图书(410)
会议论文(96)
学位论文(5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718)
地方文献 (406)
地方风物 (57)
宗教集要 (35)
红色文化 (34)
才乡教育 (28)
非遗保护 (22)
文化溯源 (12)
按年份分组
2014(5911)
2013(398)
2005(303)
2004(268)
2003(244)
2001(235)
1997(167)
1991(92)
1982(69)
1957(7)
按来源分组
中国经济导报(32)
音乐出版社(13)
上海文艺出版社(8)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5)
海峡文艺出版社(4)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北京)(1)
天风(1)
今日电子(1)
北方文学(下旬)(1)
中外社科论丛(1)
牡丹亭下 游世博园 惊中国
作者:暂无 来源:青年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牡丹亭》也将在与浦西世博园区一箭之遥的三山会馆绽放华章。“游园惊梦”,字里行间暗合了“游世博园,惊中国
品《牡丹亭》之探索“”的前奏与情感的变化
作者:周明璃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前奏  前奏  情感  情感  哀怨  哀怨 
描述:变化所导致这场的必然原因,从而证明这场对于现实的意义,以及与生命体内在逻辑的关系。
《牡丹亭》情相映的审美诉求
作者:刘云霞  来源: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相映  审美诉求  生命感悟 
描述:真情、至情、奇情是汤显祖在《牡丹亭》中所要表达的“情”的内核,基于达情需要,戏曲构思成,生与死、死与生的回转,虚幻与现实的交错也就因而起。情是旨魂,是主架,二者互相辉映,构成戏剧的亮点
千古至情梦中:试论《牡丹亭》的虚实结合艺术
作者:韦纳斯  来源:今日湖北(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虚实  虚实 
描述:<牡丹亭>完美地将"至情"与"至美"相融合,通过、画、魂等一系列如梦似幻、亦虚亦实的情节设置,虚实结合,曲折离奇又至深至诚,达到了独步千古的艺术效果,同时对展现"至情"的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花”看世界,一“”说古今:浅谈《牡丹亭》肯綮意象“牡
作者:冯春莉 陈洋  来源:才智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意象  意象  牡丹  牡丹      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  传统写意法  传统写意法 
描述:《牡丹亭》作为中国古代名剧的代表,从古至今都不乏对它的评论。而笔者则选择从《牡丹亭》的意象出发,从中国传统戏剧写意法的角度,以牡丹和为例,试图探讨汤显祖创作的构思之巧,意蕴之深,这一虚一实的意象
一次为人民服务的好机会——写在《牡丹亭》邮票发行前
作者:戴敦邦  来源:集邮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一次为人民服务的好机会——写在《牡丹亭》邮票发行前
同源异曲邯郸中国昆曲《邯郸记》与日本能乐《邯郸》之比较
作者:李治  来源:岁月(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  武士“式乐”  士大夫艺术  无常  人欲 
描述:度的黑暗以及士大夫的利欲熏心,能乐是日本武士的“式乐”修行,《邯郸》以日本中世纪“无常观”论道;昆曲则是中国文人抒情叙事的载体之一,《邯郸记》为明代中叶“肯定人性,肯定利欲”的思潮所左右.两者仿佛
中国封建伦理文化的解体与《红楼梦》女冠男亚的座次
作者:汪道伦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封建伦理道德  贾宝玉  “自杀自灭”  《牡丹亭》  精神支柱  曹雪芹  封建社会  《西厢记》  情理冲突 
描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文化。在这个文化系统中,封建宗法专制思想是统治思想。在封建专制的长期统治过程中,传统的伦理道德始终支撑着中国封建大厦,形成历代封建王朝政治思想统治的有力武器
良辰美景:牡丹亭·记
作者:杜璞绘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油画  作品集  中国  现代  文化遗产  简介  中国 
描述:良辰美景:牡丹亭·记
真乐趣和假处女:《牡丹亭》随笔两则
作者:迈克  来源:万象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随笔  随笔  中国  中国  当代  当代 
描述:真乐趣和假处女:《牡丹亭》随笔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