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牡丹亭》与《红楼梦》的两种关怀:「情」与「女性」
作者:王月华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关怀    女性  牡丹亭  红楼梦 
描述:紅樓夢》,其文本的最大意義在哪裡?第三、應當如何評比《牡丹亭》與《紅樓夢》二者文本精神之間的承續與轉化?在學術上,本文一方面延續筆者「清代紅樓夢繡像研究」(1992),該書處理《紅樓夢》小說繡像在清代流傳之審美觀,另一方面結合筆者近年在中國性別研究上關注的心得;職是,本文擬就明清兩部最重要之「言情」經典:一是十七世紀的明代萬曆《牡丹亭》,一是十八世紀的清代乾隆《紅樓夢》,深化其對「情」與「女性」的關懷,從而抉發明清時期即與現代生命價值相合的遙音,以突顯文本之人文意義,且以「關懷」命題,希望指明文本的意義所在,在人際頻繁卻關懷淡薄的現代生態中提供一點思考。本文研究文本,嘗試將文本與性別、關懷倫理學作某種程度的學科整合,用以擴大文本解讀的更多義的可能性,延伸豐富而共存的意義;特別針對男性筆下的女性形象的剖析。先個別分析《牡丹亭》、《紅樓夢》「情」書寫與「女性」書寫的層次,再比較二者在「情」書寫與「女性」書寫,並及活動空間的對照與承續。二者以「情」命書,如杜麗娘之情、賈寶玉之情各自承載了作家的經歷與身份、代言的成份與層次,杜麗娘與柳夢梅之情、賈寶玉與林黛玉之情的背景、結局與運作過程,杜麗娘、林黛玉等女性的經驗與活動、空間與才藝,文本尊重或弘揚女性的意識。杜麗娘、柳夢梅、賈寶玉、林黛玉等敘述故事之角色為《牡丹亭》與《紅樓夢》作家代言,而成為文本中的「理想情人」。而「佳人」典型是作家以女性角色之「理想女性」,對杜麗娘、林黛玉一類女性,文本塑造其理想性的同時,女性的長期性別困境也被書寫出來,成為文本中相當重要的敘述。再者,過去研究明清女性處境與形象的,多認為男性文本往往流於「父權宰制」,立場偏頗。然而相對於女性文本,男性文本猶有可開發之處;並且,明清時期對女性發出友善的不乏男性意見,這些男性巧合地與「尊情觀」的作家多有重疊。意識往往早於實踐,學者指出早在十八世紀西方女權主義興盛之前,中國在十六、十七世紀明清時期即有女性意識之萌動,既啟蒙了新的婦女思想,並且為近代引入西進的女性思想準備了思想基礎。是以文分五章。第一章:揭明研究動機、範圍、方法與題旨,特別從「情」與「女性」的歷來討論說明作家「關懷」的心理基礎,包含「情」、「女性」在中國思想長期討論或型塑,如儒學或政教、政策對於「情」與「女性」書寫的影響,晚明「情」與「女性」書寫的思想背景,「情」的正面看法,與「女性」的制約、反應、表現。第二章:討論《牡丹亭》的「情」與「女性」之書寫與關懷,包含湯顯祖際遇與其「為情作使」之生命志願的轉向與貞定,《牡丹亭》「情」主題之內涵與層次,杜麗娘與柳夢梅「情真」之歷程與美學意義。第三章:討論《紅樓夢》的「情」與「女性」之書寫與關懷,包含文本中作家曹雪芹「大旨談情」的訴求,《紅樓夢》「情」主題之內涵與層次;賈寶玉、林黛玉「情盟」歷程與美學意義;林黛玉、王熙鳳、賈探春等女性才藝之意義。第四章:比較二部文本,包含文本繼承,「情」與「女性」關懷意義與差異、轉化與對照,如「情」、「理想情人」,「理想女性」與女性空間轉變的意義。第五章:歸結《牡丹亭》與《紅樓夢》男性文本,其對自身與女性關懷之價值與在現代的意義。
两种爱情追求的展现:再读《西厢记》与《牡丹亭》
作者:侯春慧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教研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情剧  展现  《西厢记》  文学作品  主题之一  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  牡丹亭  永恒  不变 
描述:生死不渝的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不变讴歌的主题之一.<西厢记>和<牡丹亭>一为现实主义剧作,一为浪漫主义剧作,同是爱情剧的杰出作品.
〈遊園驚夢〉的身體美學
作者:劉蘋 廖馨  来源:中國現代文學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遊園驚夢  身體美學  牡丹亭  文化  認同 
描述:三個層面的內涵:身體表達靈肉的衝突;身體表徵的文化的懷舊;身體集聚認同的斷裂。
〈游园惊梦〉的身体美学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现代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园惊梦  身体美学  牡丹亭  文化  认同 
描述:〈游园惊梦〉的身体美学
请勿折断我们的翅膀
作者:陈凯歌  来源:可乐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代城市  人与人  三十年  上海人  文化  北京人  电影  历史  性格  牡丹亭 
描述:上海无疑是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地方。无数的高楼拔地而起,无数的人群涌入城市,无数的灯光照亮夜空,无数的梦想在这里受到时代的检阅。无论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城市的历史多么久远,今天,它才真正实现了光荣的绽放。不仅在上海,在中国许许多多的城市中,人们
重新建构与艺术碎片化:《牡丹亭》文鸯的两种建构方式及其差异
作者:刘毅 王省民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建构方式  建构方式  重新建构  重新建构  碎片化  碎片化  艺术  艺术  意义结构  意义结构  戏剧文本  戏剧文本  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 
描述:加到对《牡丹亭》的诠释上,赋予这部名剧某种完全不同的意义。
从《霍小玉传》到《紫钗记》:试探两种文类所衍绎的「传奇美感」
作者:傅正玲  来源:兴大中文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奇  传奇  文言小说  文言小说  昆曲  昆曲  霍小玉传  霍小玉传  紫钗记  紫钗记 
描述:小說、話本、諸宮調、雜劇、崑曲等文類,亦統貫出一脈相承的美感特質。 明傳奇從作品結構到美感精神,表現出抒情文學的特質,湯顯祖的作品深具代表性,唐傳奇的〈霍小玉傳〉先後被他改編成兩齣劇作,他從唐傳奇中所擷取的並不只是故事輪廓,當中更有抒情美感的詮釋與轉化,傳奇之美從〈霍小玉傳〉到〈紫釵記〉正可見其在不同文類中的衍繹。
《牡丹亭》的文化冲击及文化意义
作者:暂无 来源:抚州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戏剧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娱乐,而好的戏剧更甚――《牡丹亭》就是这样一出融思想性、艺术性和高尚娱乐性为一炉的好戏。 在《牡丹亭》里,主人公柳梦梅与杜丽娘一见钟情,萌发青春之爱,并产生了性的结合。然这一结合既不俗也不是西方式的“放”,汤显祖用了一种特有的比较精神的表现手法:让男女主人公相约在梦里,用“花神舞
文化图式与《牡丹亭》的文化翻译
作者:刘炳淑 仇全菊  来源:考试周刊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化图式  文化图式  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  《牡丹亭》  《牡丹亭》  文化翻译  文化翻译 
描述:古典戏剧的英译是典籍英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戏剧的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的特殊性.图式理论为古典戏剧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图式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汪榕培在翻译<牡丹亭>的文化专有
文化惠民的务实之举
作者:暂无 来源:南充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大型民族舞剧《牡丹亭》在南充的华美演出虽然落幕,但广大市民对它的回味与讨论,仍萦绕耳畔。 《牡丹亭》备受追捧,折射出广大市民对优秀文化、先进文化的期许与渴求,也表明市委、市政府在发展繁荣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