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517)
报纸(1974)
学位论文(117)
图书(63)
会议论文(32)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07)
历史名人 (795)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520)
2011(433)
2010(468)
2008(479)
2007(300)
2006(170)
2002(51)
2001(25)
1981(27)
1962(3)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75)
苏州日报(57)
中学语文教学(5)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5)
语文学习(4)
作家(3)
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1)
江海学刊(1)
作家·下半月(1)
甘肃教育(1)
牡丹亭··惊梦》简析
作者:文之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牡丹亭··惊梦》简析
从《牡丹亭》》看明清女性私塾教育
作者:刘瑾  来源:大观周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私塾  女性私塾  教育  教育  牡丹亭》》  牡丹亭》》  明清  明清 
描述:育内容多是<四书><五经>,其中以<诗经>为首选.
怎一个“闹”字了得——谈《牡丹亭·》的喜剧氛围
作者:何铭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喜剧氛围  语文教学  中学  阅读指导 
描述:怎一个“闹”字了得——谈《牡丹亭·》的喜剧氛围
渗透于筋节髓窍的喜剧气氛--《牡丹亭·》赏析
作者:黄天骥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渗透于筋节髓窍的喜剧气氛--《牡丹亭·》赏析
》奥妙解读
作者:言明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解读  王思任  细读 
描述:牡丹亭》里《》一出,后称之为《春香闹学》,剧情并不难懂。明代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中说,《牡丹亭》一剧“笔笔风来,层层空到”。就《》一出,细细读来,则可见其笔笔层层奥妙无穷。
》教学设计
作者:代清萍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学设计    牡丹亭  个性化阅读  设计意图  自读课文  戏曲语言  人物形象 
描述:一.设计意图 由于《》是一篇自读课文,在前两篇戏剧的基础上,学生对戏剧的基本常识已有所了解,所以在本节课中,就未再设计。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简要了解作者及《牡丹亭》剧情;个性化阅读,品味
》的“定场诗”和“下场诗”
作者:陆精康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定场诗”  “下场诗”  戏曲 
描述:明清传奇每出戏的开头和结尾,皆有角色吟诵的四句韵语,称作“定场诗”和“下场诗”。《牡丹亭·》亦不例外。塾师陈最良上场,吟道: 吟余改抹前春句,饭后寻思午晌茶。 蚁上案头沿砚水,蜂穿窗眼咂瓶花。
译意与译味:读汪榕培英译《牡丹亭·
作者:李瑞凌  来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榕培  汪榕培  牡丹亭·  牡丹亭·  译意  译意  译味  译味 
描述:汪榕培在戏剧《牡丹亭·》的翻译上运用了3种翻译策略:舍意取味、意味兼得和化意入味。译意是基础,在译意和译味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译味是他翻译的主旨和目标取向。在译味过程中,他不拘泥于原作的表达形式
可爱又叛逆的小姐:《牡丹亭》之杜丽娘形象浅析
作者:陈姝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描述: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一部佳作。它主要描写了杜家的千金小姐杜丽娘为梦而死,又为圆梦而生的传奇故事。作者在剧中塑造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和门第观念的可爱又叛逆的女子形象。
“诗无邪”与“涂嫩鸭”-谈《牡丹亭·》的戏剧冲突
作者:孙占琦  来源:朝阳师专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诗无邪”与“涂嫩鸭”-谈《牡丹亭·》的戏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