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曲《霓裳》听不尽 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谈《长生殿》
-
作者:金红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明皇 长生殿 杨贵妃 表演艺术 昆曲艺术 上海昆剧团 桃花扇 演员 牡丹亭 传统戏曲
-
描述:、《琵琶记》、《牡丹亭》、《白蛇传》、《风筝误》、《连环记》、《班昭》、《桃花扇》等,塑造了昆剧小生中冠生、巾生、穷生、雉尾生等不同人物形象。
-
百年会馆里的“返老还童” 谈三山会馆古戏台版《牡丹亭》
-
作者:丁盛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戏台 《牡丹亭》 会馆 演出方式 二十世纪 昆曲
-
描述:,她在
-
传统和时尚的“混搭”:戏歌联唱《风华嘉月》创作谈
-
作者:孙奕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台湾歌仔戏 戏歌 流行歌曲 江苏省 时尚 晚会 创作 昆曲 中秋 牡丹亭
-
描述:中秋,是一个在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千年的节日。早在唐代就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令人赞叹的诗句。2010年中秋佳节的前夜,《共邀明月——"江苏台湾周"闭幕晚会》在苏州金鸡湖畔隆重举行,这是江苏和台湾经贸文化合作交流中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一台氛围浓郁的中秋晚会。
-
同宗文化见证 异族艺术的对话:谈《沙恭达罗》与《牡丹亭》之
-
作者:陈晓军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沙恭达罗》 《牡丹亭》 审美情趣
-
描述:《沙恭达罗》与《牡丹亭》两部作品是东方剧坛经典,受同宗文化的影响,二者在题材、主题和结构处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具体的文化个性差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
《牡丹亭》艳曲惊芳心:从黛玉欣赏《牡丹亭》谈人物性格与戏曲
-
作者:于颖华 来源: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 戏曲 戏曲 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
-
描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对人物形象的描绘是独占鳌头的。曹雪芹大胆地抛弃了俗套小说公式化、概念化的传统写法,跃向了更高的艺术境域,调动种种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性格,戏曲仅其中之一。而林黛玉欣赏《牡丹亭》的情节,不仅写出了黛玉性格的一个侧面,更堪称艺术审美的一次精彩示范。
-
承古启今 自成一家:简谈王仁杰剧作的美学范式
-
作者:王蕴明 来源:剧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氏 琵琶行 牡丹亭 悲悯情怀 节妇 白居易 王仁杰剧作 作家 心路历程 西厢记
-
描述:的体认,有论
-
也谈传统艺术与年轻受众--以昆曲面向浙大在校生的调查为例
-
作者:葛恬 来源:鸡西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白先勇 大学生 《牡丹亭》
-
描述:曲的认识和热情程度不容乐观,高校中的戏曲环境仍欠成熟,昆曲本身方言式的念白、复杂的表演程式及缓慢的节奏是造成大学生对于昆曲难有热情的原因.青春版《牡丹亭》以旧剧新编、现代的舞台效果、合理的演出场次安排以及走进高校与年轻学生零距离的宣传等优点,在年轻人中取得了“传统艺术的现代化成功”,对于传播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借鉴启示作用.
-
越剧新编《牡丹亭》,荧屏光耀戏曲魂:兼谈戏曲电视剧审美特征
-
作者:华春兰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
描述:越剧团联手将越剧《牡丹亭》搬上荧屏可以说是又一次有益的尝试。
-
也谈翻译补偿--浅析汪榕培教授《邯郸记》的补偿策略
-
作者:叶玮玮 杨俊光 来源:海外英语(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榕培 《邯郸记》 翻译补偿 语言层面补偿
-
描述:希望对翻译补偿理论和典籍英译的发展有所贡献。
-
也谈翻译补偿:浅析汪榕培教授《邯郸记》的补偿策略
-
作者:叶玮玮 杨俊光 来源:海外英语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汪榕培 《邯郸记》 翻译补偿 语言层面补偿
-
描述:希望对翻译补偿理论和典籍英译的发展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