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322)
学位论文(539)
图书(123)
报纸(76)
会议论文(5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696)
地方文献 (230)
地方风物 (118)
非遗保护 (34)
才乡教育 (17)
文化溯源 (12)
宗教集要 (1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138)
2011(154)
2010(137)
2009(128)
2003(56)
2002(56)
2000(40)
1988(27)
1986(28)
1981(8)
按来源分组
其它(638)
文教资料(6)
大家(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
陕西戏剧(2)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
文艺生活:下旬刊(1)
散文(1)
全国新书目(1)
三明学院学报(1)
互文性理论视角下中国古典戏剧唱词的英译:以《牡丹亭》的两个
作者:何婷  来源: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互文性翻译  互文性翻译  《牡丹亭》  《牡丹亭》  语境重构  语境重构  音乐性传递  音乐性传递  意象传递  意象传递 
描述:本文基于罗选民的互文性翻译观,通过对《牡丹亭》白之译本和汪榕培译本的对比研究,旨在探究中国古典戏剧中唱词的翻译策略,以期为戏剧翻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作者由此试图论证,以语境重构为核心的互文性
“诗无邪”与“涂嫩鸭”-谈《牡丹亭·闺塾》的戏剧冲突
作者:孙占琦  来源:朝阳师专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诗无邪”与“涂嫩鸭”-谈《牡丹亭·闺塾》的戏剧冲突
传统昆曲与现代戏剧的共融与嫁接——参加导演青春版昆曲《牡丹
作者:翁国生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戏剧艺术  《牡丹亭》  表演形式  审美需求  舞台空间 
描述:方面都是极其夸张、
漫漫革命路 求索六十年——“晏甬同志从事戏剧活动60年纪
作者:李锋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活动  纪念会  中国戏曲  戏曲研究  中国艺术  文化部  中国歌剧  健康长寿  研究院  《牡丹亭》 
描述:部艺术局、李慧中代表马少波共祝晏老健康长寿。晏甬同志的老战友、同事、学生,以及有关单位代表百余人出席了纪念会。纪念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余从同志主持。
刊落一切表皮,呈显物的晶莹真境——戏剧内蕴分析
作者:段昆仑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剧创作  剧作家  艺术创作  观众  《牡丹亭》  作品  传统剧目  创作实践  学习  青年作者 
描述:于老凤声”,希望你们既要善于向前人学习,又要勇于创新,超过前人,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摘自吉林省文化厅副厅长董伟在青年作者戏剧创作讲习班上的讲话
《牡丹亭》译本对比研究
作者:徐溯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翻译  翻译比较研究 
描述:策略问题,试图跳出直译、意译的局限分析翻译对策。文章分析了各个译本在具体实例处理上的得失后,得出下列开放性结论,仅供读者讨论:一方面异化传达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异化的效果受到译文读者接受水平的影响;由于语言包括主观信息,翻译难以达到完全交流的目的;译本比较分析是描述性而非规定性的。
《牡丹亭》的传播研究
作者:王燕飞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明清有关《牡丹亭》的各种版本是一种文本传播,另具特色的是对《牡丹亭》的评点本和修改本的传播。现当代还有小说体裁的改变本、外文改译本。评点本和改编本是本论文着重主要分析的文本传播方式。在这里,评点者和改
昆曲《牡丹亭》音乐研究
作者:李砚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昆曲  牡丹亭  主腔  变化形态  青春版 
描述:以昆曲《牡丹亭》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音乐分析和音乐本体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昆曲形成发展史的回顾;第二章是《牡丹亭》的艺术分析,是全文的重点,首先是对汤显祖的生平简介以及对
《牡丹亭》助词研究
作者:赵栋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汉语语法研究  《牡丹亭》  助词 
描述:”的用例。与“了1”的用例相比,“了2”的使用数量明显减少,在句法格式上出现了“动宾+了”、“动补+了”、“形+了”等九种形式,同时出现了与其他助词“得”、“着”等连用的情况。“来”的用例相对较少,使
《牡丹亭》改本研究
作者:赵天为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选本  折子戏  情节结构 
描述:《牡丹亭》改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