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牡丹亭还魂记》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
-
作者:苏子裕 来源:学术问题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西厢记 西厢记 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
-
描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两座耸立的丰碑,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两相比较:同是爱情的颂歌,但主题思想开掘的深度不同;主要人物配置基本相同,但性格特征有所不同;都是悲欢离合的故事,但戏剧结构和舞台表现大不相同。二者各有千秋,但从总体上来说,《牡丹亭》略胜一筹。
-
《牡丹亭·惊梦》两种译文的比较研究
-
作者:刘重德 来源: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译和汪译 张译和汪译 三字翻译原则 三字翻译原则 评论 评论
-
描述:本文作者对《牡丹亭》第10出《惊梦》的两英语译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根据"信达切"三字原则对其中8处作了评论。总的说来,汪译优于张译。
-
昆剧《牡丹亭•游园》套曲之研究
-
作者:施德玉 来源:艺术学报(表演类)(革新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曲牌 词格 套曲 曲式结构
-
描述:昆剧《牡丹亭•游园》套曲之研究
-
论明清对《牡丹亭》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之研究
-
作者:程华平 来源:宝鸡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 创作方法 创作方法 明清研究 明清研究 理论评价 理论评价
-
描述:明清时期的学者们对《牡丹亭》作了细致的研究,他们从作家通过虚构来表现理想与情感、通过对现实的美化幻化来体现作家的主体精神等方面对汤显祖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给予总结。文章结合明中叶以降的社会文艺思潮
-
论明清《牡丹亭》研究中的影射问题
-
作者:程华平 来源: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 牡丹亭 牡丹亭 影射 影射 戏剧文学评论 戏剧文学评论 文学作品研究 文学作品研究
-
描述:论明清《牡丹亭》研究中的影射问题
-
《牡丹亭》和《红楼梦》中情与理的比较研究
-
作者:林柳生 郭联发 来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红楼梦》 《红楼梦》 情与理 情与理 比较 比较 异同点 异同点
-
描述:理”的异同点。本文认为,《牡丹亭》和《红楼梦》中的情与理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两部作品的一脉相承,即《红楼梦》中的情与理是《牡丹亭》的继承和发展。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和欲、灵和肉、情爱和性爱、爱情和婚姻的结合与分离;二是“情”之内涵的相对单一性和丰富性;三是情与理对抗冲突的相对表层性和极度深刻性。
-
关于《牡丹亭》和青春版《牡丹亭》的研究
-
作者:郑传寅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宗教智慧 宗教智慧 艺术智慧 艺术智慧 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
描述:》重新勾起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乡愁,“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几乎没有看过戏的当代大学生突然发现,我们古老的民族文化花园里,竟然伫立着这样一株绝色牡丹,怎能不感慨万千。2008年盛春时节,青春版《牡丹亭》剧组来珞珈山演出,用“观者如堵”、“好评如潮”来形容其盛况,毫不为过。被感动的岂止是珞珈山?整个武汉市那一段时间真的是“满城争说《牡丹亭》”。以下三篇文章记录了武汉大学艺术学系师生观赏这次精彩演出后组织的一次讨论。《〈牡丹亭〉与宗教智慧》一文从宗教文化的角度指出:《牡丹亭》的叙事融进了我国民间广为流播的宗教智慧。剧作出无入有、张皇幽缈的宗教叙事与“为情作使”、彰显人欲的主观意图之间构成一种契合,正是这种契合使“至情”有了超越生死、感人肺腑的艺术张力,宗教智慧转化成了艺术智慧。《妙在离合之际——论青春版...
-
中国男孩和日本大师圆梦《牡丹亭》
-
作者:暂无 来源:今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中国男孩和日本大师圆梦《牡丹亭》
-
中国民族舞剧《牡丹亭》与美国观众见面
-
作者:申宏 来源:济宁日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
1月6日,中国金陵艺术团的演员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演绎舞剧《牡丹亭》。作为2012中国大型文化品牌“中华风韵”项目之一的中国民族舞剧《牡丹亭》于1月5日至1月8日在纽约
-
牡丹亭下 游世博园 惊中国梦
-
作者:暂无 来源:青年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
描述:《牡丹亭》也将在与浦西世博园区一箭之遥的三山会馆绽放华章。“游园惊梦”,字里行间暗合了“游世博园,惊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