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有意求新,无形规范:计镇华表演艺术的追求
作者:沈斌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表演艺术  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  表现手段  莎士比亚悲剧  塑造人物  重人物  《牡丹亭》  观察生活  艺术生涯 
描述:业地投入,孜孜不倦
中国传统喜剧、悲剧与悲喜剧的分类问题:兼论《牡丹亭》悲剧
作者:范华群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喜剧观念  悲喜剧  复合结构  牡丹亭  传统戏剧  喜剧冲突  悲剧冲突  喜剧性  柳梦梅  杜丽娘 
描述:由于我国传统戏剧的喜剧观念与西欧的差距很大,以西欧的戏剧理论为标准对传统戏剧进行分类的结果,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不小的分歧意见。在国内有将浩瀚如海的传统剧目分别浓缩编
浪漫手法的表现特色-舞剧《牡丹亭》观后
作者:何敏士  来源:舞蹈研究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浪漫手法的表现特色-舞剧《牡丹亭》观后
绘情绘声,为后世法:昆曲身宫谱
作者:傅雪漪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扬州画舫录》  陈金雀  《牡丹亭》  《琵琶记》  内心节奏  昆曲艺术  曲身  舞台演出  绘声  钞本 
描述:绘情绘声为后世法——昆曲身宫谱傅雪漪中国戏曲是诗剧。“诗之为用者声也,声之所以用者情也。”诗歌的旋律(腔调)是属于情感的,也是属于语言的。离开旋律(腔调)以及和它同类的生理变化(动作、形态),情感
托意梦幻,震聋发聩-《牡丹亭》《邯郸记》的梦幻艺术
作者:唐云坤  来源:影剧新作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托意梦幻,震聋发聩-《牡丹亭》《邯郸记》的梦幻艺术
千古绝调话《圆驾》--《牡丹亭圆驾》的艺术特色
作者:陈文珍  来源:三明学院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团圆  情与理  荒诞 
描述:汤显祖<牡丹亭·圆驾>写了杜丽娘、柳梦梅的团圆,但这是不了了之的团圆、荒诞的团圆,其独特结局的形成,与明代中期开始的审美情趣的发展有关,也反映了汤显祖创作思想的矛盾.本文对深入研究汤显祖的创作思想,有一定的意义.
林黛玉听戏及其他--《审美与意志之思考》读后
作者:周述成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黛玉  审美心理定势  审美心理活动  审美活动  意志活动  审美经验  心理功能  审美心理结构  《牡丹亭》  审美对象 
描述:文对林黛玉听戏的论
幽冥人生——中外鬼戏文化摭
作者:宁宗一  来源: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鬼戏  中国戏曲  《牡丹亭》    文化意蕴  鬼魂  鬼文化  《论衡》  民间文化  传奇剧 
描述:疑惑,这世界究竟有没有“鬼”?有些什么样的“鬼”?在遥远的中国古代哲学界和西方的先哲的笔下,对鬼的理解就存在着种种分歧.即使在一千九百多年前王充就推出《论衡》这样无神鬼论的巨著,但他并未能说服一切有鬼论者,及
戏曲改编的民族性与现代化——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观后
作者:孙书磊  来源:当代戏剧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民族性  戏曲改编  青春  昆曲  现代化问题  中国气派  中国作风  民族戏剧  古典名剧  表现手段  新阶段  老百姓  毛泽东  强调  意味 
描述:戏曲改编的民族性与现代化——昆曲青春版《牡丹亭》观后
“包装”,不能太离谱——戏剧舞台上的“大制作”现象
作者:刘平  来源:剧本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制作  “包装”  《牡丹亭》  “新版”  《红楼梦》  戏剧创作  艺术创作规律  舞台美术  “精品”  观众 
描述:关于“大制作”的话题议论久矣 !其实这岂只是个花费的问题 ,在戏剧创作风格、时尚等诸多方面都包含着深层次的社会、时代与心理原因。恰巧本刊近期接到了下面两篇观点各异的文章 ,遂一并刊发出来 ,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