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066)
报纸(2353)
学位论文(123)
图书(110)
会议论文(38)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38)
历史名人 (1691)
地方风物 (23)
宗教集要 (12)
非遗保护 (10)
红色文化 (10)
才乡教育 (6)
按年份分组
2014(666)
2013(364)
2012(623)
2011(534)
2010(543)
2009(498)
2008(522)
2005(160)
2004(135)
1981(31)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8)
上海戏剧(80)
抚州日报(38)
中国新闻周刊(9)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7)
财富圈TIDE(2)
名作欣赏(学术专刊)(1)
名作欣赏(中旬)(1)
聊城大学报(1)
金秋(1)
戏”附属戏曲学校“昆五班”教学汇报演出
作者:忆斯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汇报演出  戏曲学校  教学  平均年龄  牡丹亭  长生殿  折子戏 
描述:牡丹亭·游园惊梦》、《长生殿-酒楼》、《玉簪记·琴挑》、《孽海记·下山》……一段段文武经典折子戏,由一群平均年龄仅14岁的小不点表演起来,倒也不紧不慢、有板有眼。这60位被称为昆五班的学员,是上海
牡丹亭》评点本、改本及选本研究
作者:张雪莉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评点本  改编本  选本 
描述:及文本语言结构分析的方法对选题展开研究,针对评点本、改编本、选本(台本)的不同文本语言特征,结合各家提供的文本依据作进一步阐释。 论文共编,分别就《牡丹亭》评点本、改编本、选本(台本)进行分类论述
牡丹亭》个性化唱词的英译研究
作者:任延玲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个性化  唱词  英译 
描述:有个性化的唱词。《牡丹亭》的主要故事情节集中在了剧中的四个主要人物身上,而他们也正是个性特征最为明显的人物形象。本文的主体部分即分四章来分析译文中对于各个人物个性化唱词的翻译。第一章写杜丽娘唱词中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主义精神
作者:陈志宪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5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实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色彩  牡丹亭  故事 
描述:明清以来,许多文人学者,对“牡丹亭”变幻离奇的故事,作了不少的考订和论辩,
唱不尽的牡丹亭——我所认识的闫平
作者:潘力  来源:中国艺术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闫平  《青庄稼》  牡丹亭  绘画 
描述:至今依然记得初识闫平时第一次走进她的画室,被扑面而来的姹紫嫣红所震慑时的心跳。那时她正沉浸在《青庄稼》的蓝天绿地里.若不是亲眼所见.实在无以想象看上去如一汪秀水般柔弱的她竟有如此气度驾驭那些巨大的画幅和奔腾的笔触。[第一段]
牡丹亭》“至情”主题的历史文化渊源
作者:刘松来 乐帧益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至情主题  文化渊源 
描述:本文从历史文化的维度系统梳理《牡丹亭》中“至情”主题的形成过程与演变轨迹,力图阐明“至情”主题的渊源有自和历史悠久,并揭示《牡丹亭》中这一主题超越同类作品的精神价值与哲学意蕴,从而为人们解读《牡丹亭
再议《牡丹亭》中的杜宝形象
作者:马迪  来源:大众文艺:下半月(浪漫)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宝  杜宝  杜丽娘  杜丽娘 
描述:本文将从三方面来分析杜宝这个角色:一是杜宝为官的政绩,二是他带兵作战的成果,三是他作为父亲的表现。希望通过这三方面的论述能为杜宝"正身",还他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谁的游园惊了谁的梦:听昆曲《牡丹亭
作者:张一凡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描述:在生活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作为古老的剧种昆曲是否还能带给人古典的审美感受,还是说已经渐渐被人淡忘。昆曲《牡丹亭》无论是作为戏文还是戏曲都有它独特的美好之处,等待人们发现与欣赏,尽管剧种可能已经古老
牡丹亭》情理冲突的表现策略探析
作者:徐大军  来源: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情理冲突  情理冲突  表现策略:元杂剧  表现策略:元杂剧 
描述:和文学渊源。
柳梦梅形象与《牡丹亭》时代命题的完成
作者:孙秋克  来源: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梦梅形象  柳梦梅形象  牡丹亭  牡丹亭  时代命题  时代命题 
描述:牡丹亭》以“情”抗“理”这一时代命题 ,是由杜丽娘在剧作的前半部 ,柳梦梅在剧作的后半部前后相续 ,共同承担 ,才贯穿始终 ,最终完成的。对柳梦梅形象这个意义的忽视 ,会使我们失落半部《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