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67)
报纸(73)
学位论文(7)
会议论文(3)
图书(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0)
地方文献 (62)
非遗保护 (37)
红色文化 (29)
宗教集要 (2)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3(13)
2011(21)
2010(19)
2008(15)
2006(19)
2005(8)
2004(12)
2001(4)
1997(4)
1996(4)
按来源分组
其它(11)
戏文(3)
艺术百家(3)
中华戏曲(3)
四川戏剧(2)
闽江学院学报(2)
福州师专学报(2)
福建艺术(1)
戏剧学刊(1)
民俗研究(1)
宜黄清源祖师源流述略
作者:章军华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描述:姑旦等杂剧传奇,长者折至半百,短者折才四耳。生天生地生鬼生,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予
宜黄有了新传人
作者:暂无 来源:江西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宜黄有了新传人
寻访宜黄
作者:暂无 来源:江西画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寻访宜黄
清代宜黄的剧目及舞台艺术特点
作者:曾琪 杨菁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特点  宜黄腔  戏曲  剧目  清代  脸谱  人物形象  舞台  剧种  江西省 
描述:之一,旧称宜黄班,发源于宜黄地区。宜黄大多依
广昌“孟”的考察与研究
作者:李启福 李上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形态  传说故事  田野调查  历史渊源  艺术特点  孟姜女  高腔 
描述:指专演孟姜女传说故事的戏曲,它作为成熟的一种戏曲形态,又名盱河,形成于明朝,距今五百余年。其唱腔以高腔、并吸取四大声腔之首海盐为主,特点鲜明、音乐古朴;具有元代古南戏曲音韵。笔者曾对江西广昌甘
江西广昌孟探析
作者:毛礼镁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姜女  广昌县  江西  戏曲研究  长城    海盐腔  探析  演出  弋阳腔 
描述:广昌县甘竹镇赤溪曾村和大路背刘村,仅有盱江一水之隔,两地相近。从明代开始,甘竹镇曾、刘二村先后演出两种孟姜女故事的戏曲,俗称孟。其中赤溪曾村演《孟姜女送寒衣》;大路背刘村演《长城记》。两种孟
宜黄人物形象塑造特点初探
作者:邓少波 邓彬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宜黄  唱腔声腔  念功  做功  服装道具  脸谱化妆 
描述:宜黄的角色行当分工严密细致。在服装道具方面,宜黄早就传有“穿黑不穿绿,穿黄不穿白”“宁可穿(用)得破,也不乱穿(用)错”的戏班训条;宜黄脸谱只用黑、红、白三种对比强烈的色彩,线条简单明快,寓意
今天去灵谷寺看跳幡、板凳龙
作者:暂无 来源:现代快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今天去灵谷寺看跳幡、板凳龙
戏曲·仪式·社会:江西宜黄的个案研究
作者:徐海燕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宜黄  发展变化  功能  社会变迁 
描述:也逐渐从娱转向娱人。进入新时期,宜黄被纳入了国家文化体系,因而成为国家的宣传喉舌,其功能再次出现变化。宜黄的曲折历程和功能的演变在一定层面上反应了宜黄的社会历史变迁。本文正是从宜黄的这种变化入手
戏曲与地方社会:以宜黄为个案的研究
作者:徐海燕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宜黄戏曲  演艺活动  社会历史变迁 
描述:在民间的“社祭”及其他的酬神的活动时进行。这种情形下的戏曲演出更多的是表达人们对神灵或祖先的崇敬之心,因而表现为祭祀性功能。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宜黄戏曲活动开始繁荣起来,而戏曲的功能也逐渐从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