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罗会武的“神人”生活
作者:许小轩 黄福平  来源:江西画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南丰  南丰  面具  面具  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  永乐年间  永乐年间  国家级  国家级  表演  表演  江西  江西  文化艺术  文化艺术  技艺  技艺 
描述:傩舞是古代"傩祭"仪式中跳的舞蹈,傩祭源于史前社会的图腾崇拜,在商代形成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到了周朝时叫作"傩"。在漫长的二千多年中,"傩"寄托着人们趋吉避凶、祈福禳灾的美好愿望,活跃于神州大地,在岁月中与时代交织,与艺术结合,传承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民间舞蹈的活化石"。
抚州采茶戏的发展及生存现状的思考
作者:朱家骏  来源:芒种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采茶戏  采茶戏  抚州地区  抚州地区  重要组成部分  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戏曲  传统戏曲  二度创作  二度创作  发展  发展  江西  江西  江浙地区  江浙地区  新中国  新中国  思考  思考 
描述:一、抚州采茶戏的概述与发展抚州是最早出现江南戏曲的地方之一。南方戏曲,以"永嘉杂剧"(南宋时期产生在温州一带。轻柔婉转的南方曲调)为始祖,后经由移民而传入江西。清代初期,"二黄腔"开始在江浙地区
江西民俗体育项目“塔城乡板凳龙”的研究
作者:杨伟华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塔城乡  板凳龙  历史变迁  文化价值 
描述:调查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塔城乡北州村的板凳龙进行深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旨在考察塔城乡北州村板凳龙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沿袭,以达到弘扬中国传统民俗体育精神和挖掘保护江西本土民俗体育文化的目的。其中细分为
江西乐安县“乡射遗乐”重放异彩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政协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江西乐安县“乡射遗乐”重放异彩
江西萍乡与南丰傩面具造型探研
作者:俞大丽 冯立  来源:装饰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傩文化  傩文化  艺术造型  艺术造型  程式规则  程式规则 
描述: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赣西傩文化。赣傩面具的独特魅力体现在其艺术造型上独到的艺术处理。应该说,赣傩面具塑造的不是现实物象,而是反映出了老百姓对生命现象的体悟或感受。
江西广昌孟戏舞台程式的民俗书写方式
作者:陈利利  来源: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广昌孟戏  广昌孟戏  舞台程式  舞台程式  书写方式  书写方式 
描述:质文化遗产重要元素的遗存.
孟姜女故事的流变与地域习俗:以江西广昌“孟戏”为例
作者:张芳霖 吴承游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姜女  故事  地域习俗  广昌  孟戏 
描述:孟姜女故事作为我国最为流行的民间传说之一,源远流长,而其流传的形式也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在江西省广昌县甘竹镇一带即流传着以孟姜女哭长城为题材的民间戏曲,俗称广昌"孟戏"。作为一种文化范本的孟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流传演变至今仍生生不息,体现了文化传承演变的本土化过程以及文化范本的功能与意义。
孟姜女故事的流传与地域社会:江西广昌“孟戏”的文化考察
作者:吴承游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孟姜女故事  孟戏文化  民间传说  古代文学 
描述:涵相当丰富。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文化遗产,广昌“孟戏”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学价值。本文正是以此为个案,从孟姜女故事的源起、流传及意义演变入手,对曾、刘两家“孟戏”的文本进行考源,进而通过对广昌县甘竹社区的历史、宗族结构、“孟戏”的宗族祭祀活动及其传统仪式习俗、“孟戏”的剧情内容及演出风格等诸多问题进行全面考察,探讨这一诞生于北方的孟姜女故事如何以民间戏曲的形式在这一特定区域内流传和演变,并深入分析其与该区域内的民俗文化相互渗透、相互黏合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地揭示全国性孟姜女故事在不同区域文化背景下附会和演化的规律。
基于民俗变迁理论的村落民俗体育流变的田野考察:以江西奉新干
作者:谌祖霞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变迁理论  村落民俗体育  板凳龙 
描述:期、再度消退时期四个时期对万庄村板凳龙进行实证研究,试图寻找当前部分民俗体育萎靡和流失的原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当前部分民俗体育经历从强制性、被动性的消退到理性、主动性的消退。(2)文化惯性
大型抚州采茶戏《残霞》献演江西玉茗花戏剧节 剧组正在紧张排练
作者:游中堂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大型抚州采茶戏《残霞》献演江西玉茗花戏剧节 剧组正在紧张排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