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93)
报纸(46)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8)
地方文献 (7)
宗教集要 (5)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4(27)
2012(10)
2011(9)
2010(13)
2009(4)
2005(4)
2002(2)
1989(1)
1986(2)
1985(3)
按来源分组
新华社新闻稿(2)
人民日报(2)
法音(2)
法制博览(1)
教师博览(1)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1)
短篇小说(原创版)(1)
古建园林技术(1)
哲学动态(1)
白鹿洞书院重建
作者:区秀康  来源:哲学动态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鹿洞书院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庐山国学  重建  陆九渊  冯友兰  江西省  理学家  周谷城  星子县 
描述:1181年又请陆九渊登白鹿洞讲坛讲学,并将其讲稿定为书院之讲义。至此白鹿洞书院,达鼎盛时期,成为宋代四大名书院中最有影响的一所书院。在元、明、清三代,书院屡经兴废,但影响长存。解放后,国家多次拨款整修书院,并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经上级批准,恢复白鹿洞书院建制。聘请周谷城、冯友兰、邓广铭、蔡美彪、汤一介等教授为顾问,陈正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墓园重建的规划设计
作者:黄镇梁  来源:古建园林技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明代戏剧  规划设计  墓园  重建  牡丹亭  文化部  建筑文化  临川四梦  莎士比亚 
描述:明代戏剧家汤显祖以《临川四梦》牡丹亭等剧作蜚声于海内。梅兰芳先生称颂他是与英国诗人莎士比亚同时期的剧作家,并以有汤公而自豪,以演汤先生名著而欣幸。文化部为纪念汤显祖提出重建汤显祖墓的设想,当地文化
破坏与重建:“男主”穿越小说的永恒主题
作者:胡峡  来源: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  青少年读者  重建  西游记  破坏  历史进程  社会秩序  王安石变法  男主人公  发展进程 
描述:2004年第一部穿越小说《梦回大清》开始在晋江原创网连载,该书作者金子当时仅24岁。由于该书想象力丰富,情感描写细腻,很快受到广大青少年读者的喜爱。自此穿越小说点击量节节攀升,如穿越小说《新宋》,仅在幻剑书盟的点击量就达到了700余万。
牵张性骨形成用于残指重建
作者:姜育智 邢新  来源: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牵张性  形成  重建手术  辅助手术  钉道感染  疤痕形成  可行方法  骨延长  并发症  外伤后  指功能  重建  微创性 
描述:症更少,值得推广。
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应是血管重建的适应证吗?
作者:苏克江  来源: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卒中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危险  因素 
描述:随着卒中药物预防的不断改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同侧卒中风险已等于甚至低于随机对照试验中的血管重建组。在这种情况下,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还是血管重建的适应证吗?文章介绍了不同学者的观点。
理念重建
作者:蒋敦鑫  来源:教师博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生  批评  高度集中  老师  注意力  理念  王安石  山竹子  风流人物  教育者 
描述:感勃发,联系社会,热情澎湃,课简直成了激动人心的演讲。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被感染了,注意力高度集中。
坚定信念 重建美好家园
作者:刘怀英  来源:广元日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坚定信念 重建美好家园
《王用文刻文丞相谒张许庙沁园春词题跋》
作者:陈维贤  来源: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潮州  书院  十七年  文天祥  苏东坡  重建  元代  总管  公元  吴澄 
描述:记,碑阴刻苏东坡《潮州昌黎昌韩文公庙碑》文。此二碑阴的词及文,皆王用文重建
宋高宗朝科举制度的重建和改革
作者:朱瑞熙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高宗  特奏名  四川  十七年  重建  士人  三十年  出身  王安石  科举制度 
描述:宋高宗赵构是南宋时期的第一位皇帝,公元1127年至1162年在位。在他的统治时期,科举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炎元年至绍兴十一年的初步重建阶段、绍兴十二年至二十五
蒋经国的奇特用人
作者:旋之  来源:民国春秋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蒋经国  学员  讲习会  公务员  王安石  考察干部  革命干部  女学员  人之道  班主任 
描述: 蒋经国于1939年6月,出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这一年,他刚好30岁。上任不久,他就着手培养自己的“班底”。他的用人之道,特别是训练与考察干部的方法,可说古今中外绝无仅有,依着他的个性与作风,随心所欲,五花八门。 蒋经国依仗自己兼任三青团江西支团部筹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