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9)
学位论文(7)
报纸(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1)
地方文献 (20)
按年份分组
2013(5)
2011(7)
2010(4)
2008(3)
2007(6)
2006(9)
2001(4)
1995(2)
1990(1)
1987(1)
按来源分组
其它(7)
香港文汇报(1)
东华中国文学研究(1)
时代文学(1)
艺术百家(1)
台州学院学报(1)
探索(1)
花木盆景(盆景赏石)(1)
文史知识(1)
经济体制改革(1)
我国的理想人口应是多少
作者:暂无 来源:经济体制改革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想人  负荷能力  生态系统  水供应  人口  粮食产量  能源  超过  角度  根据 
描述:根据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我国的理想人口是: 从淡水供应看,人口不宜超过4.5亿。从能源看,理想的负荷能力是11.5亿。从肉食供应,人口不应超过2.6亿。从粮食产量角度,人口不应超
世外自生观化情--读诗僧饶节禅趣小诗两题
作者:钱志熙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人  诗僧  小诗  新奇  点化  读诗  宋人  毕竟  组合关系  角度 
描述:偶成松下柴门昼不开,只有胡蝶双飞来。蜜蜂两脾大如茧,应是山前花又开。宋人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把这首诗置于佳作之列。前两句情韵亦佳,但毕竟还是写眼前之景的诗中常语。后两句则新奇可喜,为前人所未
一棵美国黄松的蜕变
作者:Dean Bull 桑青  来源:花木盆景(盆景赏石)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美国黄松  盆景  枝干  蜕变  单调  作品  协会  最高荣誉  幅度比  角度 
描述:一棵美国黄松的蜕变
从新的角度评价科举制
作者:叶林生 刘新建  来源:探索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举制  门阀制度  封建统治者  九品中正制  明法科  王安石  科举考试  隋文帝  明经  进士科 
描述: 科举制自隋代创设,一直成为封建统治者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到一九○五年由清政府宣布废除,前后历时一千三百余年。笔者试图“从新的角度”,即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进行一些必要的考察,这对于今天的改革
浅谈作文的立意与角度
作者:王金浪  来源:台州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求异思维  作文  选择角度  文章立意  孟尝君  《白毛女》  孟浩然  《卜算子·咏梅》  提高自身素质  王安石 
描述:作文切忌蹈袭陈言,立意一定要新,要借助于求异思维的三种形式,去开拓作文的立意。
从悲剧的角度比较研究《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
作者:郗慧娟 郭瑞芳 郝宝燕  来源:时代文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  杜丽娘  牡丹亭  比较研究  柳梦梅  中西方文化  莎士比亚  追求爱情  汤显祖  主题思想 
描述:人物形象和冲突结构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自「游」的角度论王安石晚年心境
作者:暂无 来源:东华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金陵 
描述:自「游」的角度论王安石晚年心境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象山心学:[陆九渊]
作者:饶国宾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中国  现代  心理学 
描述:从现代心理学角度看象山心学:[陆九渊]
谈评价孟尝君的角度与歧点
作者:谢元鲤  来源:管子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孟尝君  评价历史人物  齐国  司马迁  歧点  王安石  国主义  历史研究  公孙弘  司马光 
描述:谈评价孟尝君的角度与歧点谢元鲤确立一个评价孟尝君的标准或原则,是大家取得共识的基础。诚如著名史学家李侃先生所说"原则不是研究历史的出发点,但不等于研究历史可以没有原则和不要原则。"(李侃《严峻的历史
从修辞角度看王安石《明妃曲》其二
作者:袁津琥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妃曲》  王安石  修辞角度  宋代诗人  王昭君 
描述:非禽兽而何!”(见《王荆文公诗李壁注》卷六《明妃曲》注引)在范冲看来,王安石这首诗歌简直宣传的就是典型的汉奸卖国贼的人生哲学。范氏此论一出,受此影响,后世不少宋代诗歌的选本都仅选了《明妃曲》第一首,而未选第二首。当然历代也不乏为王辩诬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蔡上翔说诗中的“恩”是爱幸的意思,反对范氏的上纲上线;朱自清说“汉恩自浅胡自深”是“沙上行人”的自言自语;郭沫若说这里的“自”字是自己的“自”,而不是自然的“自”;徐仁甫说这里两个“自”字,不但表示恩的浅深是出于汉胡自己,与我无关,而且“自”有“虽”义,在语法上,它根本不是说话的重点所在(以上观点可详参《王荆公年谱考略》卷七、《语文续拾》、《郭沫若古典文学论文集·王安石的〈明妃曲〉》、《古诗别解·宋诗别解》等书)。笔者以为这都是对王诗的误解。究其原因在于诸家探寻诗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