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人性论
作者:魏子然  来源:大观周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性论  儒家文化  西方文化  张性 
描述:观的形成, 都具有巨大的伦理导向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定义 1.1 关于善的定义。人们也许会争执说:何为善? 关于“善”的定义,历史上看,几千年来人们对此的争论从未停止过,没有定论。作为一种
王安石人性论之演进
作者:毕明良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性论  以生言性  正性 
描述:从人性善恶的角度看,王安石人性论经历了"性归于善而已矣"、"性可以为恶"、"性有善有恶"和"性不可善恶言"四个发展阶段。"性不可善恶言"是王安石人性善恶问题的最终定论,且这一定论与扬雄的"性善恶混
王安石人性论的发展阶段及其意义
作者:胡金旺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人性论  性情 
描述:实质性转向。第二个阶段的人性论对张载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提出具有直接的启发作用,因而对整个理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朱熹、陆九渊]
作者:彭永捷  来源:东方论坛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理学  人性论 
描述:论理学人性论的两个方向:以朱子和象山为中心:[朱熹、陆九渊]
论王安石“善恶由习”人性论的理论渊源及其内容
作者:欧阳辉纯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善恶由习  人性论 
描述:开拓了新的境界,因而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道士陈景元的人性论及其历史意义
作者:尹志华  来源:中国道教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道士  陈景元  人性论  董仲舒  儒家学说 
描述:北宋道士陈景元的人性论及其历史意义
论包恢的三种"自然"说
作者:陈良运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包恢  心学  美学  自然  主体  客体  文体 
描述:摒去人工匠气,臻至“天巧”境界。包恢的诗学以心学为根柢,在宋代程、朱理学家的诗论中别树一帜,是中国诗学批评史上颇有光彩的一家。
北宋画学的“自然”观念及其官方思想背景
作者:周博  来源:美术研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  画学  宋徽宗  王安石  新学  《老子注》 
描述:中受到重视却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本文认为,首先画学就是在王安石思想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而当时的官方哲学——王安石的新学对于道家的重视与宋徽宗个人对于道家的推崇则构成了“自然”再次受到重视的理论背景
自然之物与人格化身的契合——骆宾王《在狱咏蝉》解读
作者:郭明志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骆宾王  人格化  咏蝉  契合  自然  美德  胡应麟  唐高宗  意象  咏物 
描述: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任侍御史,数上书言天下大计,后曌怒,诬以法,逮系狱中(胡应麟《补唐书骆侍御传》)。在囚禁骆宾王的狱所墙垣外,有几株苍老的古槐,夕阳照着扶疏而低垂的枝叶,树上有蝉鸣叫,鸣声清幽凄切,听起来与以往大不相同。诗人闻蝉鸣,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王安石人性论研究
作者:赵贺民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安石  性善论  性有善有恶论  性无善无恶论 
描述:存在的事实出发,经过性情一致的理论分析,最终接受了杨雄的性善恶混说。但他不愿意放弃性善说,所以用各有所当的方式会通了杨雄的性善恶混说和孟子的性善说。佛道的逼迫并没有终止,王安石会通孟杨后的人性论也无力应对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