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54)
报纸(155)
图书(7)
学位论文(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74)
地方文献 (18)
才乡教育 (15)
地方风物 (5)
宗教集要 (5)
非遗保护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36)
2013(18)
2012(34)
2011(36)
2010(44)
2009(41)
2007(18)
1989(2)
1982(4)
1941(1)
按来源分组
赤峰日报(11)
天津日报(2)
闽台文化交流(2)
青岛日报(1)
江西教育(1)
江西图书馆学刊(1)
炎黄纵横(1)
文史春秋(1)
扬子晚报(1)
卫理(1)
福州三一联立中学简讯
作者:暂无 来源:卫理 年份:194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福州三一联立中学简讯
仁贤名都品成风景
作者:   来源:扬子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上图为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储立之作品。 5月的宜兴,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作为陶瓷界的“盛会”,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日前吸引了来自全国9个省13个陶瓷产区的百余名大师聚首宜兴,宜兴陶瓷艺术展、陶瓷产业论坛……一道道艺术交流大餐吸引了中外游客。 陶瓷艺术展是彰显宜兴陶瓷产业发展成就的窗口,
曾巩务实治福州
作者:李玉林  来源:文史春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福州  欧阳修  宋神宗  南丰  进士  曾致尧  民族宗教  王安石  北宋 
描述:咎,被主考官欧阳修录取为进士。
曾巩在福州的政绩与诗文创作
作者:邹自振  来源:炎黄纵横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曾巩  福州  荔枝  政绩  江西南昌  唐宋八大家  诗文创作  北宋  太常寺  寺院 
描述: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由洪州(今江西南昌)移知福州军州事,元丰元年(1078年)召判太常寺,后改知明州(今浙江宁波)。在福州时间虽短,但政绩卓然。曾巩知福州后,首先以
简讯
作者:暂无 来源:天津日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县地税局领导班子日前深入子牙镇小黄庄村开展帮扶工作,实地查看了该村村容村貌,与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及村委会干部就驻村帮扶工作进行深入交流和沟通,明确了今后帮扶工作思路。目前,驻村帮扶工作组驻地选址已经完成,办公用品、生活用品已购置齐全,综合服务活动站初步建成。 (记者袁广齐通讯员邢汝贤) 连日来,
简讯
作者:暂无 来源:江西教育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验教学研究  江西省  江西教育  江西籍  吴与弼  李平心  进学  编篡委员会  姚名达  邵式平 
描述:江永、陈宝箴、黄禄祥、邵式平、吴有训等著名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第二辑:已故的部分教授简介,共收63人,其中有些是全国著名的专家,如铁路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程孝刚、历史学家李平心、目录学家姚名达,法学家王造时、经济学家肖纯锦、翻译家饶孟
玉同志逝世
作者:暂无 来源:青岛日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青岛市总工会原疗养事业管理处副处长、离休干部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6月29日11时20分在青岛逝世,享年85岁。玉同志系山东省乳山市人,1939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4月
菊到翁牛特旗调研
作者:王景煜 肖易  来源:赤峰日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菊到翁牛特旗调研
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学教育理念
作者:郑海燕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统教育理念  传统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  中学  资本主义经济  中华民族  教育现象  《周礼》 
描述: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民族.从现存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其中有大量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文字.郭沫若先生《殷契粹编》释丁酉卜,其呼以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一句说:多方,多国也,据此可知当时殷多邻国,各邻国多派遣子弟游学于殷.可见,远在殷商,即有互派子弟学习的社会教育现象了.
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
作者:饶礼喜  来源:考试(高考 语文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省  临川  中学  文学社  中华文化  王安石  学生社团  汤显祖  晏几道  新闻出版 
描述:节日,更不说震撼江西的高考辉煌,单说一个诗雨文学社,就足以见证素质教育的丰收成果。诗雨文学社于2010年荣获“全国青少年文学写作基地”殊荣,现为团中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优秀稿源基地。几年来,诗雨文学社以“青春•文化•修养”为宗旨,在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学生素养、丰富校园生活、配合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Story ①: 诗,我心中的绿洲 胡泽重 诗,是唐时的一首曲,传唱在天山草原;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在古风河畔;诗, 是明时的一株柳,摇曳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水边唱着绝代的歌…… ——题记 无数次流连于“淡烟疏柳弄暗滩”的淡雅景致,无数次憧憬于“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凄美意境,无数次陶醉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动人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