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地图在中国古籍中的分布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遗产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图  地方志  中国古籍  全图  永乐大典  地理图  朱思本  海国图志  分布  天文图 
描述:经经部中的地图经禀对裁,垂型万世。盖经者非他,即天下之公理而已。经部可分为十类:易、书,诗、礼、春秋、孝经、群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经类
冀东遵化:玉田一带所谓的硅藻土应是硅土
作者:卢占祥  来源:建材地质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硅藻土  硅土  矿床  组分 
描述:通过对矿床产出层位、矿休产状、矿石组分结构的分析,提山河北省唐山地区中元古代地层中产出的以往所称的硅藻土,其实是一种由风化淋滤成因的硅土。
星罗棋布\管窥蠡测\附庸风雅的误用
作者:赵丕杰  来源:青年记者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误用  成语  人民日报  西太平洋  刘绍棠  感情色彩  菲律宾  分布  岛屿  星星 
描述:道道沙冈连绵起伏。” 2010年8月24日《人民日报》:“菲律宾有‘西太平洋明珠’的美誉,7000多个岛屿星罗棋布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 这条成语不难理解也不难使用,但是仍然有人用错。使用这条成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天上的星星、棋盘上的棋子都是多而密集的,少而稀疏的东西不能说“星罗棋布”。以下诸例显系误用: 1.四五家欧林雅专卖店如星罗棋布般散落于闽西高原各处。(《青年文摘》,2008年11月下半月刊) 2.500座旅游厕所星罗棋布于〔甘肃〕全省各地。(《甘肃日报》,2010年6月18日) 3.8月4日,由40余名记者组成的中博会中部六省巡回采访团来到七仙女下凡地、世界光伏城新余市。“山色幽而青,绿水自多情”的仙女湖幽幻秀美、星罗棋布,让记者们陶醉其中。
砂金粒度和形态分析及其分布规律
作者:何耀宗  来源:黄金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粒  砂矿  形态分析  分布规律  黄松甸子  分选系数  平均粒径  头沟  粒级表  古河床 
描述:砂矿中砂金粒度和形态变化特征,对阐明砂矿中砂金分布规律、砂金机械搬运形式和沉积条件、古河网或砂矿体的空间分布及其补给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公告
作者:暂无 来源:矿床地质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矿床地质  专业委员会  地质学  理事会  常务委员会  工作机构  中青年专家  通知  吴澄  下属 
描述:员并报请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审批。中国地质学会(1990)017号通知下达我专业委员会,同意报请的增聘人员。二人简历如下:
松辽盆地德惠凹陷局部构造成因与油气分布
作者:云金表 刘灵芝 姜贵周 罗笃清 李玉喜  来源: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德惠凹陷  局部构造  张性构造  构造转换带  扭性断层  油气藏 
描述:构造转换带导致的长期隆起是形成基底岩性气藏与披覆构造油气藏的有利条件,晚期扭动构造的发育是西侧断凸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扭动背斜、压性断层下盘及次级正断层控制的滑陷背斜是该区次生断层-岩性油气藏形成的主要圈闭,德惠构造是早期正向构造转换带与后期扭动背斜的叠合部位,应是油气最为富集部位。
安溪县青阳矿区石墨矿床形成的地质作用
作者:陈志芳  来源:西部探矿工程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阳  石墨矿床  热力变质作用  张性断裂正断层 
描述:通过分析青阳石墨矿床与成因地质作用的关系(热力变质作用、构造作用及岩浆岩侵入体的关系),探讨了石墨矿床的成因及其规律性,对寻找类似的石墨矿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固态位移在凡口铅锌矿床中的成矿作用
作者:邱小平  来源:地质出版社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固态位移  高角度张性断层  深部成矿预测  铅锌矿床 
描述:锑矿石和各类围岩。由于固态位移反映了研究区范围较深部位的地质与成矿信息,因而对区域和矿区的构造特征和深部找矿勘探及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波利登公司利用地下气体探测矿床
作者:暂无 来源:国外采矿技术快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波利登公司利用地下气体探测矿床
三道庄钼钨矿床矿液流向的研究
作者:吕仁生  来源:河南国土资源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钨矿  花岗岩体  矿液流向  矽卡岩  接触带  张性断层  矿区  蚀变类型  箱状背斜  正向分带 
描述:外,即由南西向北东呈有規律的变化:矿化由白钨矿富矿体—辉钼矿富矿体:蚀变类型由钙铝榴石—钙铁榴石—未蚀变的大理岩;成矿温度由高(白钨矿)—低(辉钼矿);结晶顺序由早(白钨矿)—晚(辉钼矿);WO_3/Mo比值由高—低(2.0—1.8—1.6……0.2);特别要提到的是金属硫化物δ~(34)S值,由岩体与矽卡岩接触带向两侧递减。剖面上由矿层内部向上、下盘也显示以上演化规律。综上所述,表明矿液主要来自岩体附近,由深部向浅部,由近岩体向远离岩体运移,形成矿化、蚀变正向分带。而矿液通道主要是岩体与围岩接触带,张性断层及层间裂隙。整个矿区北界为F_1压性断层,很明显对矿液起屏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