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谈宋代词风与苏轼的贡献
-
作者:肖利民 来源: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豪放词 婉约词 宋代词 《中国文学史》 苏轼 词风 《中国古代文学》 范仲淹 王安石 词的发展
-
描述:古代文学》,也可参见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前言》等)等,就不准确。另外,对苏词在艺术方面的贡献若只着眼于豪放,也有些简单化。本文仅就此略陈浅见,以求正于大方之家。
-
以诗为词,开一代词风——谈苏东坡的豪放词
-
作者:孙爱尧 来源:中国校园文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以诗为词 豪放词 苏东坡 词风 欧阳修 周邦彦词 黄金时代 柳永 北宋 晏殊
-
描述:词至北宋,发展到黄金时代。其间名家辈出,如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贺铸、周邦彦等。词风上看,晏欧并
-
《墨池记》中设问句的理解
-
作者:梁晋筑 来源:初中生辅导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墨池记》 道德修养 王羲之 代表作 刻苦学习 也是如此 曾巩 勤学 疑问 语气
-
描述:《墨池记》中设问句的理解
-
故乡明月朗
-
作者:赵宽宏 来源:中国农资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故乡 中秋节 唐代诗人 疑问 解释 平时 中秋月 月亮 自然 王安石
-
描述:又是中秋,脑中忽然冒出一句:故乡明月朗。再想想,不觉地产生了两个疑问:这中秋的月怎就会比平时的亮?这故乡的月怎就会比他乡的明?对于第一个疑问,唐代诗人潘纬在诗中作了很好的解释:"古今逢此夜,共冀泬漻
-
吴炳新欲东山再起细答记者五大疑问
-
作者:庞道锋 来源:经济导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报纸 关键词: 吴炳新 东山再起 成都事件 史玉柱 业务调整 逆耳之言 陷入困境 农业科技产品 自己做 家族企业
-
描述:济南市山大北路77号,三株药业集团公司总部。 $$若干年前,这里盛产传奇,“从零到80亿”,吴炳新创造了一个“三株神话”。 $$但近年来,吴炳新沉默了,三株沉默了,当年民营企业的领军人物和领军企业生活在人们的猜测之中。 $$沉默自有沉默的道理,爆发自有爆发的时机。关注吴炳新,关注三株,大家就是关注这
-
文言文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别与翻译例析
-
作者:陆希致 来源:考试(教研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名词活用 一般动词 助动词 翻译 司马迁 代词 王安石 褒禅山 动宾关系 文言文
-
描述:短语的条件下,其中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
“失之公允”应是正确的
-
作者:李涛 来源:汉语学习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之” 词语搭配 为动 古代汉语 “那” “失” 代词 贬义词 褒义 汉语学习
-
描述:能跟含贬义的词语搭配而不能跟含褒义的词语搭配”,但《现代汉语词典》里的“失之交臂”、“失之东隅”、“失之毫厘”这类词语,其中的“交臂”、“东隅”、“毫厘”是否也是贬义词呢?显然不是,起码它们是中性的。 首先,“失”字是作为动词并且作为及物动词来解释的,它的意义应是“失掉”、“有损”,而不是名词“过失”,如果是“过失”,那么“之”应为动词,且要支配后面的“公允”、“详实”一类,否则前后的名词是搭配不上的。 其次,“之”,作者认为是动词性的,译为“在于”,但在古代汉语中,“之”字
-
“乃师”并未用错
-
作者:张延顺 来源:新闻记者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徐悲鸿 《新闻记者》 “其” 代词 遇险 《周礼 汉书 项羽 用法 阴日
-
描述: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为例。
-
西风中,斯人独憔悴——一代词人李清照
-
作者:聂闻 来源:新作文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搜集资料 李清照 赵明诚 女词人 古典文学 王安石 辛弃疾 代词 西风 苏轼
-
描述:在古典文学中,除了唐诗之外,络络最喜欢的就是宋词了。而在宋代的芸芸词家中,络络最喜欢的不是苏轼、辛弃疾,不是柳永、王安石,而是女词人李清照。经过多方面搜集资料,络络就开始为最喜爱的女词人写起了传记。
-
“尴尬”的尴尬——语文教学反思隅见
-
作者:饶大志 来源:成才之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语文教师 学生 学习 教学反思 教学任务 知识性错误 苏轼 代词 黄花
-
描述:《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传道授业解惑,须付出终身的学习。稍有不慎,或许就会给教学带来尴尬和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