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68)
报纸(32)
图书(23)
学位论文(4)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8)
地方文献 (27)
才乡教育 (3)
地方风物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1(5)
2008(14)
2007(4)
2005(1)
2000(2)
1998(3)
1997(3)
1995(2)
1993(2)
1981(2)
按来源分组
中原文物(2)
社科纵横(2)
文史知识(1)
西湖(1)
风景名胜(1)
中国地名(1)
西北史地(1)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地理)(1)
国外油气地质信息(1)
出版史料(1)
郦道元和《水经注
作者:苏嘉  来源:出版史料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郦道元  水经注  河道  山海经  地理志  河流  北魏  河北  涿州  周礼 
描述:郦道元(约470~527年)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是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热爱祖国的山川河流,读了许多古代的地理书籍,如《山海经》《禹贡》《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以及三国时记载河道的《水经》。《水经》是一部
望加锡海峡裂谷系在拉张和斜向倒转过程中基底断层的影响:从模
作者:A Gartrell 尹娟   陈钦保    来源:国外油气地质信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望加锡海峡  裂谷系  倒转  重力塌陷  张性断裂 
描述:转引发了一个这样的总体发展进程:先开始是形成一个宽阔的褶皱,接着是与裂谷断层活化相关的小规模倒转背斜的发育,到形成逆断层,最终形成与走向垂直的扭断层。因为各组成断层的方向(向缩短方向倾斜)和它们与下面基底断层的连通,裂谷断层的活化和扭断层的发育在转换带就显得尤为突出。沉积岩内部外加一个滑脱层(它代表出现在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望加锡三角洲沉积附近的一厚层超压页岩),使得重力塌陷和张性断裂发生在构造隆起上。垂直走向的基底断层再次成为倒转构造的场所,在后一种情况中它们位于滑脱层的上面和下面,从而可能已经影响了该地区的石油分布。[著者文摘]
谈我国古代游记的地名考证
作者:张金福  来源:中国地名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游记  地名考证  《游褒禅山记》  九疑山  王安石  五台山  水经注  黄鹤楼  游记散文  文献语言 
描述:谈我国古代游记的地名考证
济南泉水甲天下
作者:贾祥云 孔宪雷  来源:风景名胜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济南  泉水  甲天下  珍珠  水经注  泉群  名泉  北魏  曾巩  清圣祖玄烨 
描述: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固之绝胜,古今
双城记
作者:赵柏田  来源:西湖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全祖望  十八世纪  李绂  扬州  翰林院  世俗生活  妻子  北京  水经注  江南 
描述:双城记
陕西汉中石门应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
作者:蓝勇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交通隧道  石门  陕西汉中  人工  高县  水经注  世界  文史知识  历史事实  四川 
描述:(唐蒙)乃凿石开
汉淮源庙碑与赵菿残碑
作者:汤淑君  来源:中原文物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残碑  水经注  山南  南阳  北宋  碑文  公元  桐柏县  吴炳  隶书 
描述:书男嗣昌填摹,”碑左刻有元至正四年吴炳的跋文。此碑因长期抛弃于外,经风雨剥蚀,许多字无法辨识,后人曾根据原碑文之意
明湖咏叹
作者:吕途 侯贺良  来源:走向世界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明湖  城市  济南  曾巩  湖面  扩建工程  规划  木结构建筑  水经注  江南园林 
描述:一个城市的湖是一个城市的眼睛;通过一个城市的眼睛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天、一个城市的地、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经济。古诗云,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其意正在表明——大明湖就是济南的眼睛!
好东西都是原配 好东西应是免费
作者:王开岭  来源:北京农业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免费  天地自然  东西  世界  菜根谭  水经注  速生林  发明  二奶  生活 
描述: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明)洪应明《菜根谭》近酷爱翻古人书,如《水经注》《帝京景物略》《夜航船》《闲情偶记》之类,本以为年龄
回归原典:学术批评的必要与必须——由《水经注》引发的一场学
作者:李艳凤 王嘉川  来源: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萬城  杨慎  胡应麟  周婴 
描述:误解误说,皆由未能检核《水经注》原书所致。这表明,要开展正确的学术研究与学术批评,要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识,不管头绪如何纷繁复杂,都只有从原典原著入手这一条路。回归原典,重读原典,准确把握和理解原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