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03)
会议论文(15)
学位论文(5)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4)
地方风物 (38)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4(6)
2012(3)
2009(2)
2004(5)
1995(5)
1993(7)
1992(4)
1991(4)
1989(1)
1975(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0)
矿床地质(4)
海洋石油(3)
地质学报(3)
中国地质教育(2)
铀矿地质(2)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
中国地质(1)
安全与健康(1)
石油勘探开发情报(1)
沈括的地质学实践及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作者:初研  来源: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唯物主义自然观  地质学  地质科学  唯心主义  盐泽  公元  革新派  王安石变法  石油  朴素唯物主义 
描述: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人,是积极参加北宋王安石变法运动,坚决推行新法的一个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科
张性状态下地震和地质剖面的构造复原
作者:南. 阿G 李永林  来源:石油勘探开发情报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构造  复原  剖面  计算机 
描述:张性状态下地震和地质剖面的构造复原
古车的构造(上)
作者:余出  来源:安全与健康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车  构造  《考工记》  《周礼》  甲骨文  轮子 
描述:孔以安插辐条。《说文解字》说毂,辐之所凑也,故有辐凑一词。辐即连接毂和辋(车轮的外圈)的直木条,其一端入毂,另一端入辋,故《老子》有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
莺歌海盆地成因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作者:钟志洪 王良书 夏斌 董伟良 孙珍 施央申  来源:地质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构造  沉积迁移  扭张性断陷盆地  南海形成演化 
描述:演化的影响历史.
岛弧构造
作者:上田 上岛 姚明  来源:海洋石油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马里亚纳  岩石圈  构造应力  张性构造  俯冲边界  相互作用  地壳厚度  应力值  俯冲带  板片 
描述:阻抗。自然,这种耦合作用可以随板块形状及板块运动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当各种海底构造抵达俯冲带,耦合作用也可能发生变化。并且,这些观察成果表明,
王烈(1887-1957)
作者:于洸  来源:中国地质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烈  北大  地质教育家  地质系  临浦  地质学  总务长  京师大学堂  地质工作  评议会 
描述:王烈,字霖之,浙江省萧山县临浦镇人.我国著名地质教育家.1906年入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读格致科,并跟从德人梭尔格(Solgar)学习地质,是国内学习地质学的第1个人.1909年考取公费留学
我国近现代矿物学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作者:崔云昊  来源:中国地质教育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现代矿物学  产生与发展  矿物岩石学  地质学  地质系  理科  光性矿物学  系主任  中华民国  王烈 
描述:三、民国初到抗日战争前的矿物学教育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日本教习包揽中国教育的现实,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特别是二十世纪十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对中国虎视眈眈,帝国主义试图用武力破坏列强之间平衡的同时,加紧对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渗透,教育是其重点。光绪三十三年(1907)美国政
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公告
作者:暂无 来源:矿床地质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矿床地质  专业委员会  地质学  理事会  常务委员会  工作机构  中青年专家  通知  吴澄  下属 
描述:员并报请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审批。中国地质学会(1990)017号通知下达我专业委员会,同意报请的增聘人员。二人简历如下:
中国高等地质教育概况(1909—1949)
作者:于洸  来源:中国地质教育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质学  地质教育  系主任  教授  地理学  地质调查所  孙云铸  王烈  北京大学  毕业生 
描述:从19世纪末叶起,我国在“同文馆”、“矿学堂”、“路矿学堂”及有的大学的矿科,先后开设了地质学等地质类课程,但作为专门培养地质人才而设的地质学系,还是从京师大学堂1909年设地质学门开始的。我国
奇石的错位美
作者:李海负  来源:花木盆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性裂隙  错位  成岩过程  奇石  地质学  李四光  岩石  柔性  地质力学  方解石脉 
描述:石固结成岩之后发生的,将岩石如同豆腐块一样切断。从照片可见,裂隙有两期,横的三条发生得早,竖的两条发生得晚,将先期的错断,从中可以量出断距来。两组裂隙均被方解石脉充填,地质力学之父李四光教授称其为张性裂隙。柔性裂隙(见图片2)则不然,它是在岩石尚未完全固结,即在成岩过程中、具可塑性之际形成的,它的特点是不露痕迹,尽得风流。如图中三角形的高线,将石头(表现为图案)一分为二,即为柔性裂隙,李四光称其为压扭性裂隙。无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