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871)
报纸(2678)
学位论文(146)
图书(123)
会议论文(50)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4126)
历史名人 (2599)
地方风物 (52)
宗教集要 (25)
才乡教育 (25)
红色文化 (18)
非遗保护 (18)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2(725)
2009(553)
2008(613)
2007(394)
1993(44)
1990(40)
1989(43)
1988(36)
1986(63)
1957(10)
按来源分组
中国戏剧(55)
戏剧艺术(36)
舞蹈(17)
文化艺术研究(10)
电影评介(9)
文学教育(8)
戏曲学报(5)
宜宾学院学报(2)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针锋相对,旗帜鲜明 : 《牡丹亭》“游园惊梦”与《琵琶
作者:陆联星  来源: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针锋相对  封建礼教  杜丽娘  琵琶  游园  思想倾向  汤显祖  文学发展  反礼教 
描述: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批判封建礼教,歌颂反礼教斗争,宣扬个性解放。全剧55出戏,第10出“惊梦”(通称“游园惊梦”)是关键性的一出。这出戏揭开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故事的序幕,以下剧情便由此展开。
“慕色”婉约秀美“还魂”相形见绌:关于《牡丹亭》的反思
作者:蒋星煜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还魂  还魂  汤显祖  汤显祖  游园  游园  惊梦  惊梦 
描述:出,“历千古不朽”之因就在这两出。换言之,全剧“慕色”写得婉约秀美,而“还魂”则相形见绌了。而于演之场上时,则既要考虑全剧是否全系精华,也要考虑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一味求全,不足取也。
《慕色》婉约秀美《还魂》相形见绌:关于《牡丹亭》的反思
作者:蒋星煜  来源:文化艺术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还魂  还魂  汤显祖  汤显祖  游园  游园  惊梦  惊梦 
描述:惊梦》《寻梦》三出,如果把《游园》《惊梦》作为一出,“历千古不朽”之因就在这两出。换言之,全剧“幕色”写得婉约秀美,而“还魂”则相形见绌了。而于演之场上时,则既要考虑全剧是否全系精华,也要考虑当代
“慕色”婉约秀美,“还魂”相形见绌-关於《牡丹亭》的反思
作者:暂无 来源:戏曲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还魂  汤显祖  游园  惊梦 
描述:“慕色”婉约秀美,“还魂”相形见绌-关於《牡丹亭》的反思
读《牡丹亭·惊梦
作者:李真瑜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汤显祖  张大复  封建礼教  个性解放  柳梦梅  娄江  贵族女子  尽意 
描述:
牡丹亭·惊梦》新说
作者:金志仁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情  牡丹亭  寻梦  映山红  杜丽娘  舞台  曲文  后花园  表现手法  汤显祖 
描述:词,理解就发生了歧义。有的文词似雾里看
惊梦·离魂·再生
作者:石麟  来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莺莺  离魂  惊梦  爱情  张生  郑光祖  杜丽娘  王实甫  汤显祖  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描述:性的胜利。 值得庆幸的是,《西厢记》的作者毕竟不愿意让莺莺的思想停留在这样一个水平上。他挥动着艺术的魔杖,又塑造了一个张生梦境中的莺莺。你看她不顾山遥路远,千辛万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牡丹亭·惊梦》赏析
作者:王丽梅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牡丹亭  汤显祖  个性解放  女子  三春  伤春  柳梦梅  爱情  杜鹃 
描述: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牡丹亭·惊梦》赏析
看得见风景的花园 论《牡丹亭·惊梦》中抒情主体的建构
作者:王音洁  来源:新美术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汤显祖  牡丹亭  抒情主体  真理  风景  游园  建构  身体  传统 
描述:分地捕捉到这一点可贵的自由,并且继续推进这充满奇想的事件,接下来的幽媾就合情入理了。游园之后,充满新意的身体于焉到来。但这种新意是怎样到来的呢?它如何能通过一场游赏抵达身体
从女性接受角度谈《牡丹亭·惊梦》的教学
作者:张雪莉  来源:学语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杜丽娘  杜丽娘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  评点  评点  汤显祖  汤显祖  思想性  思想性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  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  接受角度  接受角度 
描述:景观。明清女性积极参与《牡丹亭》演出、阅读、评点的各种艺术活动,使作品不断被搬演,400年来仍在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