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
报纸(6)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0)
地方风物 (4)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4(1)
2012(1)
2011(1)
2010(2)
2009(2)
2007(1)
2005(1)
2000(1)
1998(1)
1986(1)
按来源分组
金华晚报(1)
成都商报(1)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
贵州林业科技(1)
黔东南日报(1)
惠州日报(1)
淮北晨刊(1)
艺海(1)
中华散文(1)
获奖作文选萃.小学版(1)
不爱干净的王安石
作者:暂无 来源:获奖作文选萃.小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大丈夫  大丈夫  皮肤病  皮肤病  御医  御医 
描述:王安石不太爱干净,他认为此乃小节,大丈夫应以国家为重,所以废寝忘食,有时候脸也不洗。 有一天,王安石脸上长了一脸的斑,他夫人以为他得了皮肤病.就让他去看御医,医生手一搓,一块斑下来了,于是御医配
当官与
作者:王川  来源:中华散文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县长  写文章  说真话  中国文学史  中国古代  人道主义  官场  王安石  郑板桥  作家 
描述:我有一位当县长的朋友写了一本《指缝中流出的歌》,岂料此书出版后引起了一些人的惊诧。因为在现在的社会里,一位当县长的人会写文章已经算是罕见的了,更何况这是他的第二本书。将当官和弄文相疏离,这是近几十年的习惯所致。其实,当官和弄文在古代根本不能算
历史上的“孔子戏”
作者:蒋晗玉  来源:艺海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  历史上  儒家  仁义道德  伶人  儒生  安禄山  罪名  戏剧  王安石 
描述:安禄山面前掷乐器于地,宁愿被肢解不向叛贼低头的雷海青;为民之艰苦谏言,甘冒"诽谤国政"罪名而献身的成辅端等等。他们的行为真能让以儒家为代表的,那些常叫嚣"诛优"的庙台之官为之汗颜。
“脏了我一人,干净千万家”
作者:暂无 来源:惠州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一位瘦瘦的妇女,很诚实、勤劳,门口的卫生扫得很干净。每天都会来几次……”这名商铺老板讲的是平山街道城南环卫所的环卫工人王英兰。 王英兰是四川人,10多年前来惠东选择当一名环卫工人。当问她为什么要做
斧集:音乐史事门外谭
作者:黄旭东  来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音乐  音乐  艺术理论  艺术理论  文集  文集 
描述:斧集:音乐史事门外谭
黄松有落马 司法机关着力打造“干净司法”
作者:暂无 来源:成都商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针对法院队伍中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最高人民法院首先在机关内部认真排查、重点整治容易滋生腐败的岗位和环节,要求各级法院结合典型案例开展司法廉洁大讨论和警示教育,下大力气解决司法廉洁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摘自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2008年依法查处涉嫌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犯罪的司法工作人员2
发现哪里不干净她去扫 看到老人闹情绪她去安慰 街坊邻居:
作者:暂无 来源:金华晚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记者张永胜 程斐)在社区流动值班现场,一位何姓市民希望记者能够表扬一下社区住户王英儿,因为在大伙心目中,王英儿不但热衷于社区里的一些“琐事”,而且对需要帮助的人十分热心。 何姓市民告诉记者,王英儿原本在武义一家单位上班,退休后才住到东莱社区。因为其乐观开朗的性格,邻居们都很喜欢和她聊
《菩萨蛮》(哀筝一)非张先词
作者:金镛  来源:文史知识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词  张先  著作权归属  菩萨  类编  宋词  陈师道  唐圭璋  词学  作者 
描述:贵刊1995年第2期发表的蔡义江《读张先的两首词》一文中,将《菩萨蛮》(哀筝一)的著作权归属于张先。其根据可能是《类编草堂诗余》(卷一),这是值得商榷的。现存刻印最早的一部宋词总集《六十名家词
BT网站关了,视频网站退了,舞台已经打扫干净,现在,网络电
作者:暂无 来源:大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12月28日,“中国网络电视台”(www.cntv.cn)如期开通。在其生日到来前几天,正是众多BT网站的末日。 12月5日,在网站关闭一天之后,国内最大的BT下载网站BTChina首页挂出留言:“BTChina接广电通知, 因无视听许可证,所以工信部删除备案号,关站。” “BT”是互联网上流行
班门敢斧 贵在有新意——《华山洞外的红叶》评议
作者:王万岭  来源:写作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褒禅山  山洞  散文  三者关系  唐宋八大家  再创作  新意境  哲理  亲身体验 
描述:公《游褒禅山记》的主旨是借记写游华山洞的经过,阐明“志”、“力”、“物”三者关系,强调“尽志”对成事的重要作用。荆公此论已成千古至理,简直没有再创作的余地了。徐凤霞同学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从探游华山洞经历中探究出了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