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简论封建与周代礼治
作者:金尚理  来源:东方论坛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封建  周礼  政治关系  传统文化 
描述:封建是周代政治关系的基本框架 ,也是先秦儒家礼治思想的重要渊源。与宗法的“亲亲”精神不同 ,封建把政治等级建立在血缘与类血缘的基础之上 ,视政治关系高于亲情关系 ,其内在精神是“尊尊”。秦汉
货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作者:王巍  来源:新商务周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经济  纸币发行  金属货币  货币化程度  交子  通货膨胀  商业票据  交易方式  政府信誉  王安石 
描述:且表明了政府信用能力和社会繁荣的状态。欧美国家都是在工业革命发生时的17世纪末才使用纸币,中国纸币的早期应用和消亡便成为迷津一段。宋朝于960年建立,965年吞并了蜀国,并试图
北宋两浙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其原因
作者:方如金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末年  两浙路  社会经济  两浙地区  海外贸易  王安石  宋太祖  丝织业  唐末五代  海塘 
描述: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宋太祖采用“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于975年灭南唐后,吴越北面失去屏障,978年,北宋改用政治压力胁迫吴越降宋,钱俶“遂上表献所管十三州、一军”“县八十六,户五十五万六百八,兵十一万五千三十六”,归附宋朝,从此浙江成为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白万泉  来源:试题与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社会  商品经济  经济的  资本主义萌芽  王安石变法  中国古代经济  具体表现  民族融合  商业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 
描述:重点难点突破1.中国古代社会中商品经济的作用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
厉始革典:中国专制君权之萌生
作者:李若晖  来源:政治思想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宗法  封建  “专利” 
描述:西周末年,周礼体制已显现种种弊端,使得西周王朝难以为继。为了维持政权,厉王只能变革周礼,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尝试建立君主专制体制。厉王变革虽然失败,但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封建官制浅析
作者:邓之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官制  世袭  官职  科举制  新兴地主阶级  九品中正制  封建社会  《周礼》  封建政治制度  封建遗毒 
描述:中国封建官制是指我国历史上自秦汉以来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系,和与这个体系相联系的官吏制度。其中包括官职、官品、官禄的确定,官吏职责和职权的划分,官吏选拨、任用的程序、途径和方法等。两千多年来,中国
西汉的隐微学术与体制之争
作者:王晨光  来源: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汉  隐微学术  周礼  封建  诸侯 
描述:西汉初期学术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在五行与阴阳思想之后,皆蕴含着对封建制的批评与重塑。相对而言,《周礼》代表的传统儒学亦暗含诸侯各定其制、王需对四方诸侯形势地利观察以制定具体政策的思想。
《文献通考》及其续编的封建
作者:冯天瑜  来源:历史档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献通考》  封建  《白虎通义》  《太平御览》  社会生活  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  《周礼》  《史记》  《汉书》 
描述:古籍,列“(叙)封建”、“爵”、“异姓王封”、“公封”、“侯封”、“伯封”、“子封”、“男封”、“同姓封”、“外戚封”、“以公相封”、“功臣封”、“德行封”、“讨乱定策封”、“奉使封”、“尊贤继绝封
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五代宋元
作者:陈海铃  来源:中学文科参考资料(高中)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族融合  王安石变法  封建经济  继续发展  宋元时期  民族关系  经济重心  北宋  海外贸易  历史特点 
描述:宋元时期的历史特点是:由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到全国统一;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更加发达;文化高度繁荣。 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时期。
试论"周礼"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
作者:柴荣  来源:前沿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封建法律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唐律》  《春秋》  周公旦  “明德慎罚”  犯罪和刑罚  “春秋决狱”  统治者  周公制礼 
描述:试论“周礼”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柴荣“礼”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其引人瞩目的课题,在西方现代文明扣开中国大门之前,礼便是先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在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作用,更是值得探讨研究。从西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