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43)
报纸(98)
会议论文(5)
学位论文(2)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15)
地方风物 (16)
地方文献 (12)
宗教集要 (3)
才乡教育 (1)
非遗保护 (1)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56)
2012(12)
2011(14)
2010(16)
2009(13)
2007(7)
2005(11)
2004(11)
2000(4)
1988(5)
按来源分组
其它(7)
华东铀矿地质(2)
戏文(1)
自然杂志(1)
中国新通信(1)
现代营销(经营版)(1)
福建质量管理(1)
信息方略(1)
少年大世界(初中生)(1)
地质出版社(1)
王安石的另类信息
作者:暂无 来源:少年大世界(初中生)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信息  江南地区  米价  老百姓 
描述:北宋庆历七年,江南地区有大半年的时间阴雨绵绵,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米价接连上涨,由原来的每石400文涨到了1500文,老百姓们苦不堪言.江南各州府官员一面向朝廷请求援助,一面强力抑制米价惩办奸商.靠着雷霆般的手段,江南地区的米价终于稳定下来,维持在每石500文左右.
老板应是优秀的信息“黑客”
作者:吴勇毅  来源:信息方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黑客”  信息  老板  皇帝  封锁 
描述:打起来的战役吹成大捷,然后邀功请赏,结果造成崇祯误判。
郑祖斌:《摇荡春风》
作者:  来源:福建质量管理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花  我国古代  咏梅诗词  传统题材  晏几道  摇荡  王安石  清平乐  春风  工艺美 
描述: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著名画家郑祖斌的《摇荡春风》,深得我国古代名家名句"诗境";一只栩栩如生的喜鹊,更增添了梅花报春的节庆气氛。无怪乎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全国美协副主席张仃称郑祖斌梅花作品
刘韵洁:智能城市更强调城市信息的全面性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新通信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智能城市  中国工程院院士  信息  城市数字化  城市发展  统筹规划  ICT  层面 
描述:近日在“2010年ICT创新与城市发展高层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表示,城市数字化应该从国家层面、城市层面来统筹规划,制定出总体框架,进行合理的布局。
《物理小识》的光学——气光波动说和波信息弥散原理
作者:李志超 关增建  来源:自然杂志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光波动说  方以智  方中通  物理  揭暄  衍射  光肥影瘦  信息  原理  中国科学史 
描述:》:“光,明也,从火,在人上。”“光论”条首引其先人之言: “文饶曰:‘两间变状,皆气光之所为。’潜草曰:‘两间之光,皆太阳之火也。’”
招幌的闲话
作者:楚桥  来源:大市场.广告导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整合传播  传播工具  时代  传统广告  信息  虚假广告  人类  商业  留洋  王安石 
描述:招幌的闲话
情暖大山深处
作者:李爽  来源:北京支部生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生  大东沟  平谷区  农家乐  村民  村官  黄松  工作室  信息  结实 
描述:4月27日,平谷区黄松峪乡大东沟村的第一家"农家乐"红红火火地开张了。人手不够,25岁的大学生村官张伟建"改行"当起了"跑堂的",忙前忙后张罗着客人。瞧他那黑黑的脸膛,结实的身板,忙里忙外的劲儿,还以为他是村里哪家的后生呢。
”起深山
作者:韦少雯  来源:中国药店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肤阴洁复方黄松洗液  源安堂药业  中药制药企业  品牌 
描述:就像进入了一个绿色的有氧世界。莫兆松饶有兴趣地介绍说:“我们这里没什么特别,就是空气新鲜、没有污
中国信息通信网的开拓者
作者:墨末  来源:人民邮电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人物档案 刘韵洁,1943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曾任邮电部数据所所长,邮电部电信总局副局长兼数据通信局局长,中国联通总工程师、副总裁等职,现任中国联通科技委主任、教授级高工。 刘韵洁是我国数据通信发展的奠基人,开拓了我国公用数据通信的新领域,助力我国形成了上千亿元的网络和应用产业
语境与核心信息
作者:陈孟义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境  核心信息  古诗词  教学效果  王安石  深刻内涵  整体观念  特定语境  借景抒情  《泊船瓜洲》 
描述: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的教师只重视对个别字词的分析,缺少从诗词特定语境考虑的整体观念,因而往往难以揭示出诗词的深刻内涵,学生也不易把握住其核心信息,从而降低了教学效果.这应引起我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