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1)
报纸(12)
图书(1)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2)
地方风物 (13)
按年份分组
2014(4)
2013(3)
2012(2)
2011(4)
2010(3)
2008(4)
2007(1)
2006(2)
1988(1)
1985(4)
按来源分组
江西日报(2)
考古(1)
文学评论(1)
湛江日报(1)
香港文汇报(1)
抚州师专学报(1)
安庆晚报(1)
南方文物(1)
江西教育科研(1)
当代江西(1)
王安石的“三法”
作者:罗传奇  来源:江西教育科研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教育改革  科举制度  太学生  科举考试  兴办学校  范仲淹  教育事业  学校制度 
描述:起着积极的促进作
梁实秋:春华秋实·雅风光
作者:暂无 来源:安庆晚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梁实秋穷三十年之力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四十册),写过英国文学史,也发表过不少学术著作。但我相信对他自己和他的读者而言,此生最引以为傲的是写了《雅小品》那系列文章。把英国最伟大的作品译成中文
试谈“三法”
作者:罗传奇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法”  王安石  太学生  兴办学校  胡瑗  范仲淹  科举制度  北宋  熙宁  教育改革 
描述:和学校制度的弊端,对培养变法革新的人才,对宋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意义是很大的。本文试就“三法”的产生、内容、特点及其影响等方面,作一些介绍和阐述。
李浩賢陳浩鈴首碰壁
作者:暂无 来源:香港文汇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李浩賢(右)首出局。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蔡明亮) 香港壁球手在主場再次碰壁,李浩賢和陳浩鈴昨日在香港公開賽首雙雙止步,令港隊在今屆賽事只餘歐詠芝孤軍作戰。 李浩賢在男子賽事首
大湛江都市不应是一个画饼
作者:暂无 来源:湛江日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大湛江都市不应是一个画饼
元大都多族士人的互动与元代清和诗风
作者:刘嘉伟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萨都剌  少数民族  文化互动  元代  汉族士人  元大都  虞集  色目人  主导性  元诗四大家 
描述:涵醇茹和、笔触工润。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促成了诗风的新变。
吴彤宁强劲后盾 (图)
作者:暂无 来源:文汇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吴彤宁强劲后盾 (图)
宋代太学三法评述
作者:俞启定  来源:教育评论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方官学  科举考试  学校制度  太学生  国子监  科举取士  王安石变法  宋代  科举制度 
描述:)升级制,地方官学则与科举机构合而为一.由此可见,三法在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
李灏:诚则,信则赊
作者:张晨晨  来源:躬耕(天下豫商)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酒业  白酒企业  诚信  品牌内涵  河南省  刘秀  新品牌  复兴  中国白酒  联动效应 
描述:他一天至少要抽四包烟;他是"中国赊酒"的创始人;他是一个48岁才临危受命的国家干部;他被社旗县的老乡们戏称为"四黑"之一;他是豫酒复兴的实践者,是赊店酒业重振之旅的领航员;他—是李灏。
晚清古文研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吴汝纶四大古文
作者:柳春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晚清古文  桐城派  声音现象  曾国藩  古文教育 
描述:成为古文家研究的对象。而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湖南士人试图以古文的气势来挽救桐城文章的空疏,强调文与“事”的结合,但终是在古文、骈文内部进行调整,未能找到与时代新事物相称的古文艺术形式,难以像韩愈那样在文体、文学语言等方面作出新的开创,因而也没有为古文发展开辟出新道路。本文研究对象是晚清语境中的古文,主要指晚清桐城派和湘乡派古文。论文将晚清古文看作一种社会现象和一系列历史事件,以陈用光、梅曾亮、曾国藩和吴汝纶四大古文圈子为中心,考察它们的形成过程,分析古文圈子内部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认为晚清古文进程也是桐城派古文从江南传播到全国、由兴盛走向衰亡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与不同地域文化有冲突,也有调和。本文强调古文产生的地域文化语境,分析新城、阳湖、岭西、湖南等地域学术传统,新城的经世致用传统,阳湖“合文章经训为一途”,岭西和湖南重视学术与政治事功的可行性,湖南又有楚辞文学传统,这些对古文发展有重要影响,进而对晚清古文作出新的阐释,得出新结论。通过细致考察晚清古文思想及理论产生的具体语境,得出与以往研究成果不同的看法。论文在阐释梅曾亮“因时”理论时,与他关于“真”、“境”的认识结合起来,认为“因时”并不是说文学反映时代,而指的是“人”在现实中所坚守的人格独立。以往对曾国藩古文思想和理论的研究,或是单独进行理论分析,或是与其作品相结合,本文将曾氏古文思想和理论置于其士大夫之学以及人生事功进境中研究,认为其古文思想和理论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古文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曾氏实现其事功和人生境界的重要方式,进而阐明了曾氏古文思想和理论的形态特点。道咸时期都下古文中的“归有光现象”和晚清古文理论中的声音现象是晚清古文发展中两个主要问题,但未引起人们重视。论文重点探讨了吴敏树进京与都下“归有光现象”产生的历史语境,并将这一现象背后的“日常伦理作为叙事对象”这一问题置于韩愈以降的古文发展中予以考察,分析它对晚清古文的影响。就桐城派和湘乡派极为关注的古文声音问题予以研究,分析声音内在于古文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认为这一问题的完善和发展是晚清古文日益艺术化的重要原因,也使得晚清古文社会实践功能日益减弱。本文就晚清古文研究非常薄弱的环节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就吴汝纶与清末古文教育展开论述,分析清末教育对于古文发展的影响,重点考察以吴汝纶为代表的古文家他们在面临古文困境之时为发展古文教育所做的努力,而这一努力最终是失败的。认为吴氏反复强调《古文辞类篹》的价值这一判断在清末具有象征意义,而清末古文家他们在学堂教授古文的新方法、教科书等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国文、语文教育有重要启示。此外,关于陈用光、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