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针锋相对,旗帜鲜明 : 《牡丹亭》“游园惊梦”与《琵琶
作者:陆联星  来源: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针锋相对  封建礼教  杜丽娘  琵琶  游园  思想倾向  汤显祖  文学发展  反礼教 
描述: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批判封建礼教,歌颂反礼教斗争,宣扬个性解放。全剧55出戏,第10出“惊梦”(通称“游园惊梦”)是关键性的一出。这出戏揭开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爱情故事的序幕,以下剧情便由此展开。
《西厢记》、《琵琶》、《牡丹亭》汇评述略
作者:黄霖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西厢记  牡丹亭  牡丹亭  李卓吾  李卓吾  琵琶  琵琶  评点本  评点本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徐士范本  徐士范本  汤显祖  汤显祖  述略  述略  王世贞  王世贞 
描述:评点是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样式。清代黎庶昌在《续古文辞类纂叙》中说:"宋、元、明以来,品藻诗文,或加丹黄判别高下,于是有评点之学。"实际上,评点的渊源可上溯到秦汉的经史之学。如《易》之有系辞、说卦,《诗》之有《毛传》、《郑笺》,乃至司马迁的"太史公曰"
从杂剧到传奇的《红梨
作者:古今  来源: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梨  知识分子  元杂剧  杂剧作家  汝州  传奇剧本  汤显祖  徐复  “情”  爱情自由 
描述:之情与忧国之思结合起来,突出了“情”与“势”的斗争。作品继承了原作的特色,发展为构思精妙,情节生动,雅俗共赏的剧目。
中国琵琶史稿
作者:韩淑德 张之年  来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琵琶  音乐史  中国 
描述:本书共分为三篇,第一篇秦琵琶,包括秦琵琶产生于何时、秦琵琶产生于何地、秦琵琶的形制等;第二篇曲项琵琶;第三篇曲项多柱琵琶等。
黄铜琵琶
作者:龙青山  来源:飞天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琵琶  老人  黄铜  白茅草  神话传说  黄鹤  共鸣箱  琶音  平洛河  密林 
描述:云起云落、草绿草枯。有时琶音清爽得叫人心旷神怡,有时又叫人肝肠寸断。
王季思和外廬论《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6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戏曲  汤显祖  柳宗元  人民日报  中文系  文学史研究  探索  杜甫 
描述:一出里“花神一口气数說了近四十种花色,弄得那个和阳世作对
柳开、王禹偁反对的应是五代体
作者:古今  来源: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昆体  五代  柳开  宋代文学  反对  黄庭坚  文学遗产  宋初  复古  进士 
描述:有一些关于宋代文学的专著和文章,谈到宋初诗文复古运动,常认为柳开、王禹■曾力矫西昆体“浮靡柔弱”之弊。(见《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黄庭坚诗艺发微》)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柳开倡导古文反对“时文”是在天宝六年(973)举进士的前后,王
怎样探索汤显祖的曲意——和外庐同志论《牡丹亭
作者:王季思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6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外庐  牡丹亭  杜丽娘  汤显祖  柳宗元  柳梦梅  戏曲  杜甫  解释  探索 
描述:方总算看懂了,因此问题也明朗化了。现在只就《外传》中提出的两个新的论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希望能得到读者和外庐同志的指正。
王昭君怀抱的琵琶应是什么形制的?
作者:陈嘉瑞  来源:天津教育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琵琶  王昭君  形制  中小学教材  音箱  民族乐器  弦乐器  上海市  昭君出塞  史书记载 
描述:作为乐器的名称,最早见于后汉刘熙所著
人名诗古今
作者:丰家骅  来源:寻根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人名  权德舆  王安石  姓名  古今  谐音  古人  杂体诗  老舍  现代人 
描述:。”时人认为人名诗始于王安石。宋人笔记(《逦斋闲览》(《墨客挥犀》等书中还记载了一则《诗谜》,内藏四诗人姓名,也说“为王丞相所撰”。所以始于王安石之说影响很大,人们谈起人名诗,就会联想到王安石为此中高手。 2.创自权德舆 叶梦得虽然记载了宋人对人名诗起源的流行看法,但自己并不认同。他说:“余读《权德舆集》,其一篇云:‘蕃宣秉戎寄,衡石崇位势。年纪信不留,弛张良自愧……颇符生肇学,得展禽尚志。从此直不疑,支离疏世事。’则德舆也尝为此体。”(《石林诗话》卷上)全诗二十句,共藏了二十位古人姓名,如以上诗句中的宣秉、石崇、纪信、张良、符生、展禽、直不疑、支离疏。他认为人名诗当创自权德舆,并获得后人的赞同,如赵翼说:“唐人已创此体。”(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以古人姓名藏句中》)成为最有权威的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