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00)
期刊文章(154)
学位论文(3)
图书(3)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96)
地方文献 (40)
宗教集要 (13)
非遗保护 (7)
地方风物 (4)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193)
2012(32)
2011(21)
2009(18)
2008(15)
2007(12)
2006(5)
2000(6)
1999(6)
1991(5)
按来源分组
上海文汇报(11)
闽江学院学报(4)
雪莲(2)
广州日报(1)
苏州杂志(1)
郑州日报(1)
人民日报海外版(1)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
琴童(1)
中华文学选刊(1)
知否?知否?应是厂肥人瘦
作者: 喻一安  来源:中华文学选刊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知否?知否?应是厂肥人瘦
交响诗《黄鹤的故事》
作者:若获 黄国芳    来源:琴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故事情节  交响诗  创作灵感  作曲家  施咏康  《黄鹤的故事》  家庭教育  音乐教育 
描述:成功。[第一段]
牧放
作者:郭宗纾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公麟  维摩诘  黄庭坚  王安石  中国绘画史  人物形象  西园雅集  绘画艺术  魏晋时期  绘画风格 
描述:这幅是李公麟绘画作品中少有的临唐人画的绢本。全卷长4298厘米,宽462厘米,设色。在空旷的原野上牧放着一千二百多匹马,广大的马群驰骋在山坡沙碛之间浩浩荡荡的行进着,马的动态各异,顾盼、俯仰、吃草、饮水、或卧或奔或嘶鸣或打滚,都栩栩如生各尽其态。...
出水芙蓉
作者:吴炳 刘会彬  来源:雪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百岁老人  吴炳  南宋  北宋  院体  南渡  宋朝  怀疑  忘记  花鸟画 
描述:南宋的院体花鸟画,大体上继承了北宋宣和年间,也就是徽宗末期的画风:工细写实,生动艳丽;对花鸟形象的描绘精妙入微,真实工致。有所变化者,是章法趋于简练,画面每取物象生动的局部。《出水芙蓉》旧题吴炳作
王安石变法问题在哪?
作者:暂无 来源:广州日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王安石劝宋神宗抓紧时机进行改革。(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王安石 试图通过金融手段和官办企业富国强兵 但最终并没有使国家强大起来 本版文字:钟葵(除署名外) 900多年前,为实现血气方刚的宋神宗富国强兵的愿望,王安石掀起了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变
调查研究如何“奇见”
作者:徐松竹  来源:办公室业务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调研工作  社会主义  公共食堂  《游褒禅山记》  深入调查  调研报告  调查研究工作  湖南省  指导意义 
描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宋代政治家和文学大师王安石在游褒禅山时,因缺乏深入观察的决心,中途折返,未及亲睹深处佳景,追悔莫及,在《游褒禅山记》中发出如此感叹。王安石的这一议论,颇富哲理,至今对我们从事调查研究工作仍有启发意义。时下,调研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深入不够。有些同志习惯于“办公室
修改一字境界
作者:舒义顺  来源:新闻爱好者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瓜州  泊船  王安石  南宋文学  古代文人  北宋文学  境界  修改  绝句  春风 
描述:。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王安石真是做到了一字千改始心安,“语不
名人也有笑话
作者:周文奎 乙常青  来源:考试(中考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笑话  大林寺  王安石  庐山  居易  春末  苏轼  公元  朋友  陈季常 
描述:公元817年春末,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与朋友结伴游庐山,作了许多诗,其中《大林寺桃花》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必谋自己
作者:村夫  来源:粮食问题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司马光  市场经济体制  三国人物  民主集中  领导者  集体智慧  为政者  充分讨论  自身特点 
描述:不必谋自己村夫北宋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司马光复相,尽废新法。大臣范纯仁劝司马光:"愿公虚心以延众论,不必谋自己;谋自己,则谄谀乘间迎合矣。""范纯仁这番话讲得直率而意味深长。凡为政者,上自
纵横开拓妙境
作者:毛华蓉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高中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借鉴意义  作文  开拓  结构语言  王安石  思维  褒禅山  三峡  材料  事物 
描述: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句话对于作文是颇有借鉴意义的。常常见到很多习作结构语言都不错,但是缺少对材料的深入开掘,结果其意蕴只能停留在“夷以近,游者众”的层次,不能达到“险以远”的奇妙境界。所以,必须拿起思维的尖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