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579)
报纸(261)
图书(14)
会议论文(13)
学位论文(1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733)
地方文献 (70)
地方风物 (26)
宗教集要 (22)
非遗保护 (12)
红色文化 (10)
才乡教育 (5)
按年份分组
2009(61)
2007(25)
2003(11)
2002(8)
2000(13)
1996(19)
1995(15)
1987(15)
1985(13)
1983(8)
按来源分组
其它(35)
采矿技术(4)
抚州师专学报(3)
矿业工程(3)
孔子研究(2)
金属矿山(2)
上海佛教(1)
有色金属(1)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国外金属矿采矿(1)
瑞典布利登公司分层充填采矿的发展和应用
作者:胡际平  来源:矿业工程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分层充填采矿  斜坡道  充填料  多金属矿石  向进路充填  露天开采  向进路充填采矿  凿岩台车  下向分层胶结充填  溜矿井 
描述:布利登矿产公司是瑞典最大的有色金属矿产公司,创建于1925年,1986年在瑞典北部和中部共经营18个矿山,年产矿石1600万t。其中,除艾蒂克铜矿(年产矿石1100万 t,露天开采)和兰斯瓦尔铅矿(年产矿石为150
布利登公司的分层充填采矿
作者:杨培章  来源:矿业工程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分层充填采矿  采矿方法  电动铲运机  生产率  下向分层充填  液压凿岩机  天井钻机  矿山生产  充填  溜矿井 
描述:该公司根据地层条件,主要采用了三种分层充填采矿,人·班生产率高达30吨。分层充填采矿是随着诸如天井钻机、电动液压凿岩机和最近的电动铲运机等设备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瑞典布利登公司分层充填采矿的发展和应用(考察报告)
作者:胡际平  来源:国外金属矿采矿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瑞典布利登公司分层充填采矿的发展和应用(考察报告)
布利登公司的分层充填采矿——这不仅是开采软弱岩层的方法
作者:L.怀特 熊宠民  来源:矿业工程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分层充填采矿  采矿方法  电动铲运机  水平分层充填  下向分层充填  废石混入率  矿石产量  矿山  胶结充填料  开采 
描述:分层充填采矿采矿工业对付软弱岩层的传统方法。瑞典布利登矿物(Boliden Mineral)公司现在经营15座矿山,其中13座采用分层充填采矿。该公司过去也曾采用分层充填采矿开采了
“立善于天下”:王安石伦理思想探析
作者:刘文波 刘浩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王安石      伦理  伦理 
描述:是,到了宋代,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时期,这种情形有所改变,即王安石试图以某种制度/法度来改变政治陋习和社会固有伦理观念,以其特有的政治治理观念重新诠释了与伦理的关系,并付诸实践。
“礼”“”并举——李觏治国方略再探
作者:陈大勇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治国方略  治国方略         
描述:治国方略是李觏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社会规范又是治国方略中的核心内容。在李觏的治国方略中 ,“礼”“”是两个基本范畴 ,而李觏关于“礼”“”的理论与现代社会综合治理中的软规范和硬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自力更生研究应用新型采矿应是矿山扭亏增盈主要出路
作者:周君才 宦秉炼  来源:采矿技术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采矿  矿山  扭亏  增盈  矿业经营管理 
描述:自力更生研究应用新型采矿应是矿山扭亏增盈主要出路
李觏的礼法观
作者:朱人求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一本于礼  一本于礼  一致于  一致于 
描述:于农"、"刑罚世轻世重"等法律思想。李觏的"一本于礼"、"一致于"和"礼法互等"观把我国礼法合流的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
李觏礼论研究
作者:李国平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李觏    性情论  功利主义   
描述:;在礼的内涵,他认为礼是施政、立教、治国、安民、修已的根据和标准,礼,是仁、义、智、信之本,礼将仁、义、智、信、乐、刑、政七者统于一体;在礼的具体要求方面,他认为礼对经济、政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略论李梴“补下泻”针刺
作者:盛燮荪 陈峰 朱勇  来源:中医杂志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针刺补泻手法  治疗原则  元明时期  辨证论治  李氏  治疗效应  不同穴位  针刺  杂病  补泻法 
描述: 针刺补泻,既是指具体的操作方法,又是指治疗原则。而针刺是通过腧穴来产生治疗效应的。因此,在元明时期的不少针灸医家,将针刺补泻手法与腧穴的性能结合起来,创立了在一组处方中的不同穴位,分别施用补或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