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1885)
报纸
(451)
图书
(127)
学位论文
(96)
会议论文
(4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51)
宗教集要
(91)
地方文献
(48)
非遗保护
(5)
地方风物
(5)
才乡教育
(3)
红色文化
(3)
按年份分组
2014
(483)
2013
(127)
2011
(143)
2010
(109)
2009
(113)
2008
(126)
2003
(56)
1999
(35)
1995
(35)
1960
(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
(191)
知识窗
(3)
当代职校生
(2)
青少年日记
(1)
公民与法治
(1)
人事天地:人才资讯
(1)
三月三.故事王中王
(1)
青春期健康
(1)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黄河之声
(1)
相关搜索词
周礼
诸子
《周礼·春官宗伯》
大跃进
考证
女性
古代文
法制史
土地私有化
惊梦
师职
校对
官制
生态
奴隶制社会
现代启示
复古
先秦史研究
《周礼》
译文
研究
吴伯宗状元府
时代考
内官
王莽
威仪
状元
适宜性
官计标准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周礼·春官宗伯》】搜索到相关结果
2451
条
凭几与隐几:文本和图像中的“一物二义”
作者:
李溪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几
周礼
庄子
白居易
陈洪绶
描述:
子》齐物精神的隐几之风,却在汉魏逐渐与日常生活结合,至白居易后被塑造为文人形象的典范,而尤以晚明陈洪绶的图像表达最为丰满传神。隐几不仅表现在画面自身,也是对画家及观画者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的表述,从而将画家、画面和观者凝聚于一个整体意义之中。
郑玄礼学二题
作者:
刁小龙
来源:
书目季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郑玄
周礼
藏兵
用兵
五祀
描述:
郑玄礼学二题
论周代献诗制度“以美为谏”现象
作者:
祝秀权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献诗制度
以美为谏
卷阿
周礼
正变
描述:
“刺”的不同,实际是以不同视角对“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加以观照的结果,二者殊途同归、相得益彰。“风雅正变说”与“以美为谏”献诗传统有关。“以美为谏”献诗传统决定了《诗经》温柔敦厚的特质,对后世诗歌创作亦有深刻影响。
春秋官制与《
周礼
》职官系统比较研究——以《
周礼
》成书年代的
作者:
李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
周礼
》
成书年代
春秋
职官制度
描述:
善齐备的职官系统,故从职官研究入手,应是最切合实际、最直接之作法。《
周礼
》书中保存了许多宝贵的上古职官制度的史料,该书作者采用的职官资料应该主要是依据其生活时代的职官系统,加上前代流传下来的史料,再
《
周礼
》成书时代与国别问题研究——基于《
周礼
》所见若干制度
作者:
李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
周礼
》
成书时代
国别
地域特征
战国时期
描述:
》所见“大宰”地位相类的统领政务的大宰。鉴于“大宰”(或称“冢宰”)在《
周礼
》职官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可以确定《
周礼
》成书时代的上限不会早于春秋晚期。 第三章,“‘秋
官
司寇’与《
周礼
》的时代
春秋官制与《
周礼
》比较研究:《
周礼
》成书年代再探讨
作者:
沈长云
李晶
来源:
历史研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秋
官制
《
周礼
》
成书年代
描述:
由此,判断《
周礼
》的成书年代不会早于春秋末叶,或当在战国前期。
论殿本《
周礼
注疏》的校勘:《
周礼
经注疏音义校勘记》读后
作者:
李寒光
来源: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经注疏音义校勘记
殿本
校勘
考证
描述:
武英殿本《
周礼
注疏》的校勘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沿袭闽、监本的优长;(2)间接据宋刻旧本校勘;(3)改字与《考证》多有可称道之处.殿本校勘的失误在于:一是沿监本而误;二是对毛本的忽视.《考证
凌
春
林:慈善心应是人之常情凌
春
林2001年入党。今年40多
作者:
谭伟玲廖源
来源:
玉林晚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凌
春
林:慈善心应是人之常情凌
春
林2001年入党。今年40多
风月暗消磨,
春
去
春
又来——有感于汪世瑜的《拾画、叫画》
作者:
张允和
来源:
中国戏剧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柳梦梅
舞台
汤显祖
观众
女同学
牡丹亭
二十年
大学生
斑白
描述:
怎样的。
清代两淮盐
官
文学活动研究:以曹寅、卢见曾、曾燠为例
作者:
王万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曹寅
卢见曾
曾燠
文学活动
原因
影响
描述:
前后相继,文脉相承,对清代扬州文化的繁荣和兴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四个章节对清代两淮盐
官
在扬文学活动进行一个点面结合的深入研究。 第一章,对两淮盐政及清代两淮盐
官
在扬文学活动
首页
上一页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