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23)
报纸(584)
图书(117)
学位论文(14)
会议论文(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232)
地方文献 (205)
红色文化 (36)
非遗保护 (33)
地方风物 (16)
宗教集要 (14)
才乡教育 (7)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260)
2012(122)
2002(19)
1999(36)
1995(21)
1993(20)
1990(73)
1989(20)
1987(23)
1985(19)
按来源分组
其它(48)
江苏地方志(6)
明清小说研究(4)
修志文丛(4)
文学评论(2)
法音(1)
北方文学(中旬刊)(1)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1)
桂海春秋(1)
江西地方志通讯(1)
特级教师谈语文教育:一味练习、考试,浇灭学生热情
作者:王佳颖 靳晓燕  来源:辽宁教育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近代史  学生  学习资源  教学情境  中学特级教师  考试  阅读障碍  王安石  受教者  练习 
描述:学情境中,教师不再只是个教书的人,在和学生的对话中也是一个受教者。如此的教学并没有完全消解
从《吴英才集》的选编看乾隆中后期的诗史景观
作者:倪惠颖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毕沅  《吴英才集》  《悔存诗钞》  诗史 
描述:、诗坛在朝野势力逆转的趋势中难以彻底摆脱庙堂势力的主导等。
郑司农注《周礼》所用“读为”术语考辨:兼段玉裁对“读为”
作者:楊天宇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郑司农  《周官解诂》  "  读为"  段玉裁的界定 
描述:并非都是用以解释通假字的,情况十分复杂,真正用以解释通假字的,仅42例,只占全部字例的35%,此外还有多种情况。这说明在郑司农那个时代,训诂术语的创制和运用还很不规范,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也说明,段玉裁对汉代训诂术语的界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并不完全符合汉代训诂学的实际,因此不可盲目信从。
我相信中国队能打胜”   ——中国队主教练陈道宏中澳比赛
作者:黄振中  来源:人民日报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我相信中国队能打胜” ——中国队主教练陈道宏中澳比赛 中国女篮主教练陈道宏今天在球时首先说,我相信中国队能胜澳大利亚队,即使在比分落后时,这个信心也未动摇。 谈及上半场打得被动的原因时
阳光礼赞 ——成都军区《嘹亮军歌献给党》歌咏活动 陈奎及
作者:陈奎及  来源:解放军报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成都军区官兵在电视屏幕上展示出的《嘹亮军歌献给党》歌咏活动风采,是阳光交响的豪迈挥洒,也是阳光礼赞的倾心抒发! 成都军区的节目最大特色是:直抒心声,毫无雕琢之感。当驻西藏汽车团战士们演唱《同人民在一起》这首歌时,他们唱的是朴实无华的速写音韵,是“现身说法”式的歌
副校长陈奎生率队赴中南民大调研学习建工作经验
作者:暂无 来源:武汉科技大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6月12日上午,副校长陈奎生带领学校各建工作建设组成员一行21人,赴中南民族大学调研学习建工作经验。该校在2001年教育部本科教学随机评估和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均被评为
建工作之经 副校长陈奎生 带队到武汉工业学院学习考察
作者:暂无 来源:武汉科技大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本报讯 1日上午,陈奎生副校长带领学校和学院各建小组负责人一行33人,前往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武汉工业学院学习考察建工作。   武汉工业学院院长李杰、副院长韦一良
城西干道改造抽出8名绿员本报记者陈郁有幸被抽中
作者:陈郁  来源:扬子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启动,而绿最快也将在下周召开。如果您有好的建议需要本报记者在绿会上帮您阐述的,可以拨打025-86
■相关新闻城西干道改造抽出8名绿员本报记者陈郁有幸被抽中
作者:陈郁  来源:扬子晚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 昨天,南京市住建委从该市绿市民库中,随机抽取了8名市民绿员代表,本报记者也被抽中。如果您对绿有何建议,可以直接拨打86854690让本报记者捎话上会。 本报记者将代表市民提建议
一部大学素质教育的力作 ――――――朱民锋《大学生素质教
作者:暂无 来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顶天立地有本事”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使命。正是对这一崇高使命的回应,朱民锋同志在对大学生教育长期探索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