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417)
报纸(2551)
图书(429)
学位论文(145)
会议论文(5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89)
历史名人 (3468)
地方风物 (28)
红色文化 (27)
非遗保护 (26)
才乡教育 (26)
宗教集要 (24)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4(905)
2012(710)
2011(567)
2009(536)
2007(401)
2006(299)
1999(139)
1997(104)
1996(104)
1964(4)
按来源分组
南国红豆(16)
文艺研究(16)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4)
戏剧丛刊(11)
甘肃社会科学(3)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
蒲剧艺术(1)
江苏人民出版社(1)
四川大学出版社(1)
哲理论坛(1)
明清时期南京印人及其艺术成就
作者:胡舜庆  来源:东南文化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彭  篆刻家  明清时期  南京  周亮工  艺术成就  篆刻艺术  主臣  江宁  金陵 
描述:73),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为文征明长子,官两京国子监博士.明代篆刻、书画家.初学钟王,后法怀素,晚年全力倾于孙过庭.以篆、隶最见精粹.尤精篆刻,风格工稳,与何震并称
论虞集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作者:何东 申慧萍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送别诗  艺术特色  虞集  诗歌创作  消化吸收  陶渊明  柳宗元  韦应物 
描述:虞集在诗歌创作上,主张宗唐学杜,以李白、杜甫为正宗,也特别欣赏陶渊明、王维、韦应物和柳宗元等人。其送别诗在语言上深得杜甫诗风,并在充分消化吸收前人诗作的基础上,多能适景融情,舒适而淡泊,稳健雅致,别情之真,发乎自然。如五律《送鲁子翠廉使汉中》:
试论王英琦散文的艺术特色
作者:张继红  来源: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试论王英琦散文的艺术特色
试论《小山词》中的色彩艺术
作者:王慧刚  来源:井冈山学院学报(综合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小山词  色彩艺术 
描述:方面,因此,研究词中的色彩艺术,可以更好地了解晏几道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在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游褒禅山记》的构思艺术
作者:朱开发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成功原因  核心环节  游览  构思艺术  作者  游记  褒禅山  有机整体  主旨 
描述:一次不得极游之乐的游览,虽然也看到一些奇景,但末看到那更为“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谁不后悔、遗憾,甚至埋怨、责难。而王安石就没有停留在“不得”之悔上,更没有去“咎其欲出者”,而是存疑于心,感叹古人“往往有得”之真谛,反思自
《戏曲艺术》1994年1——4期总目录
作者:暂无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  1994年  地方戏曲  京剧现代戏  戏曲振兴  《罗密欧与朱丽叶》  汤显祖  总目  观众审美心理 
描述:《戏曲艺术》1994年1——4期总目录
苏轼词艺术特色例析
作者:刘名新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词  风流人物  赤壁怀古  王安石变法  赤壁之战  周瑜  乌台诗案  黄州  翰林学士  艺术特色 
描述: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苏轼反对……因所谓"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后又出任杭州、杨州等地太守。绍圣元年(1094)新党再度当权,苏轼
试论王安石晚年禅诗的艺术成就
作者:屠青 毛建军  来源:南都学坛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禅诗  佛禅  禅理 
描述:王安石是北宋中期诗坛上一位重要诗人。在他留传下来的 16 0 0多首诗篇中 ,其中言及佛理与禅趣的诗就有 10 0余首。这些禅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可谓“自成一体”。王安石晚年禅诗的艺术成就
赏析吴炳璋先生的京胡教学艺术
作者:蒋莘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炳璋  京胡  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  演奏艺术  艺术院校 
描述:赏析吴炳璋先生的京胡教学艺术
追求艺术质量应是书画投资者的最高利益
作者:杨德义  来源:美术杂志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投资者  艺术质量  画家群体  审美情趣  负面影响  作品  书画收藏  收藏家  艺术修养  艺术品 
描述:在《美术》杂志的第4期上,看到了新开辟的“市场与收藏”栏目刊登的两篇文章,我感到很兴奋,市场与收藏事关大局,紧密联系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繁荣的大势,是否能够保持良性状态,确实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愿借此文谈谈自己的感想,仅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