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213)
报纸(2137)
学位论文(126)
图书(66)
会议论文(39)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30)
历史名人 (1625)
地方风物 (8)
宗教集要 (6)
非遗保护 (5)
才乡教育 (4)
红色文化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640)
2010(503)
2009(452)
2008(503)
2007(331)
2005(156)
1999(80)
1996(52)
1983(45)
1981(42)
按来源分组
其它(226)
戏剧艺术(34)
四川戏剧(24)
大舞台(12)
文化艺术研究(10)
文献(6)
学术研究(5)
中国典籍与文化(5)
文学前沿(2)
江苏戏剧丛刊(1)
牡丹亭》中杜宝形象刍议
作者:陈慧颖  来源:华中人文论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宝  杜宝  汤显祖  汤显祖  形象  形象 
描述:价值。
牡丹亭》作为修辞原型在后世文本中的复现
作者:林山  来源: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修辞原型  修辞原型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复现  复现  汤显祖  汤显祖 
描述:女性意识和爱情观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嬗变轨迹。
从“临川四梦”到冯氏“三言”
作者:潘艳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汤显祖  冯梦龙  情观  异同 
描述:,阐释了情的普遍性与超越性,开拓提升了前人的理论视野。他看到了封建理学对人类自然本性的扭曲,对情感与个性的扼杀,所以他高举以“情”反“理”的旗帜,宣扬人间至情。 冯梦龙认为“情”是高于天地万物
汤显祖不朽剧作首次编成电视连续剧30集《牡丹亭》拟10月
作者:暂无 来源:临川晚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晚报首席记者游中堂 晚报讯《牡丹亭》是我国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北京中视精彩影视文化中心首次将《牡丹亭编成30集电视连续剧,目前正在紧张进行前期投拍准备工作,预计
牡丹亭跳起民族舞汤显祖名作首次编成民族舞剧本月在京首演
作者:暂无 来源:青岛早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早报文娱专讯传唱百年的昆剧《牡丹亭》最近首次被以民族舞蹈的形式搬上舞台,这台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文工团和北京大都阳光艺术团合作创演的大型舞剧《牡丹亭》历经一年,8易其稿,将于本月21日在北京中国剧院
梦幻:人类理想的戏剧表现形式《牡丹亭》的心理分析
作者:王宁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  人类理想  人类理想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描述:的主题含义及戏剧技巧,以期在全球语境下给与这位伟大的中国戏剧家以应有的地位。 《牡丹亭》以其巨大的魅力和吸引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各个年龄段的都有。《牡丹亭》自从被搬上中国戏曲舞台
重论汤显祖《牡丹亭》之音律及“汤沈之争”的曲学背景
作者:陈伟娜 刘水云  来源: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沈之争  汤沈之争  音律  音律  曲学背景  曲学背景 
描述:牡丹亭》的音律问题直接引发了明代戏剧史上所谓的“汤、沈之争”。由于忽视对该剧音律的探讨,导致人们对这场争论至今尚无合理的解释。汤显祖在《牡丹亭》的用韵、格律、宫调等方面,既有合理的运用规则,也有
汤显祖的“孝”“慈”理念——读《牡丹亭·遇母》
作者:崔洛民  来源: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描述:杜丽娘在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意志的同时 ,对父母怀有自然、深挚的感情 ;父母对女儿也有强烈的慈爱。汤显祖通过杜丽娘强调了个性自由与孝顺的统一 ,这就是作品追求的“曲意”
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成就与改进建议
作者:曹树钧  来源: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研究  中国戏曲研究  牡丹亭  牡丹亭  昆曲  昆曲  汤显祖  汤显祖  舞台演出  舞台演出 
描述:代青年观众的审美情趣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是此剧能赢得当代青年观众青睐的重要原因。在表演上此剧尚需进一步精雕细刻,力求达到出出声情并茂。主要演员宜设AB制,以利于演员之间相互的学习和艺术上的竞争。
“慕色”婉约秀美“还魂”相形见绌:关于《牡丹亭》的反思
作者:蒋星煜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还魂记  还魂记  汤显祖  汤显祖  游园  游园  惊梦  惊梦 
描述:出,“历千古不朽”之因就在这两出。换言之,全剧“慕色”写得婉约秀美,而“还魂”则相形见绌了。而于演之场上时,则既要考虑全剧是否全系精华,也要考虑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一味求全,不足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