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崑体的盛衰与宋初诗风的演进
-
作者:秦寰明 来源: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杨亿 发展史 宋真宗 王安石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唐末五代 士大夫 汉武帝 晚唐体
-
描述:,我们认为,把西是崑体视为晚唐浮靡诗风的余绪是不够正确的,相反,它翦五代旧习;把西崑体称为宋初诗坛上的一股逆流也是不公允的,它在唐宋诗的艺术之变和宋诗发展史上应有一定的地位。
-
论宋代政治文化的演进与荆公新学之命运
-
作者:刘成国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公新学 王安石 意识形态化
-
描述:察,揭示出新学在历史上的多面相。南渡以后,荆公新学开始没落。但这也不是直线衰落的过程,而是与高宗、孝宗两朝的党争、政局密切相关。自“绍兴和议”至绍兴二十六年的短暂复兴后,及至孝宗淳熙后期,作为学术流派的新学方才消失。
-
试论我国地图的数学要素和表示方法的演进特色
-
作者:高■ 来源:测绘学报 年份:196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图 广舆图 全图 表示方法 伪圆柱投影 禹迹 地图内容 梯形投影 朱思本 数学
-
描述:了地图投影法。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很长时期内,地图上出现了经纬线与计里方格相混使用的局面。我国地图较早的使用了符号系统,在加强地图内容的概括性和易读性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而促进了地图的发展。十八世纪后,由于缺乏近代测量方法的及时配合,使地图符号从写景法向水平投影法的转变较慢,影响了地图内容的丰富和精度的提高,到了十九世纪末,才建立了新型的符号系统。
-
从《大学》“格物”、“致知”的阐释看泰州学派的演进:以王艮
-
作者:姚文永 来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 泰州学派 格物致知
-
描述:预设还原到后天实践的演进,既是消融和降低"良知"动态性的过程,也标志着阳明心学的终结。
-
从王安石、苏轼的拟寒山诗看宋诗的佛教底色及其演进
-
作者:夏帅波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诗特征 王安石 苏轼 拟寒山 佛教
-
描述:寒山诗是一个复杂的诗歌现象,在宋代已经完成了禅宗诗人的形象定型,从王安石、苏轼两个不同程度受佛教影响的诗人对他的模仿,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旨趣,也可看出宋代禅宗势力在朝廷推动下的扩展和宋诗佛教底色的渐浓,更可由此探索宋诗特征的佛学渊源。
-
旋律史
-
作者: 匈 萨波奇·本采 来源:人民音乐出版社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旋律 音乐史 音乐史 旋律
-
描述:旋律史
-
读史
-
作者:刘景茹 来源:牡丹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贾似道 蔡京 相位 仕途 敛财 罪恶 皇帝 李林甫 王安石变法 河北
-
描述:~~
-
于矛盾中展露深情——晏几道的情感表达
-
作者:赵明隽 来源: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词 词 晏几道 晏几道 情感 情感 矛盾 矛盾 表达 表达
-
描述:一首成功的词,除了要有真挚的感情外,往往还需借助一些巧妙的表现手法。而晏几道的词,在抒写内心真挚的感情时。也注意到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他善于在矛盾中展露深情,用欲抑还扬的表达方式,将人物的内心展现
-
天才,消融于平庸之中——《全宋词》阅读札记之五
-
作者:诸葛忆兵 来源:书品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研究 宋代 词 晏殊 《全宋词》
-
描述:天才,消融于平庸之中——《全宋词》阅读札记之五
-
汤显祖《玉茗堂评花间集》新论
-
作者:郭娟玉 来源:文学与文化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花间集 玉茗堂 评点 词
-
描述:十八年乌程闵氏朱墨套印本,完整观照汤评的内容,并从《玉茗堂评花间集序》上溯欧阳炯《花间集序》的词学观点,深入掘发汤显祖论词的精神与特色,以见其承袭与新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