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崔莺莺、、林黛玉之比较研究
作者:梅凌  来源: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鸳莺    林黛玉  王实甫  汤显祖  曹雪芹  语言艺术大师 
描述:文章就崔莺莺、、林黛玉三位女性形象进行了扼要的分析比较,以展示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三位语言艺术大师在塑造崔、、林形象时所完成的各自的时代使命。
生生死死,真真幻幻——情感世界寻绎
作者:郑尚宪 高延萍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完整地演绎了的情感历程,而成为戏曲史上屈指可数的不朽巨著。本文根据《牡丹亭》的叙事方式,分生前、死后和回生三个阶段,寻绎了情感追求的曲折历程,试图为解读《牡丹亭》提供
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天然人”形象
作者:郭燕  来源:安徽文学(下半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天然人”  马斯洛  需要层次理论  汤显祖 
描述: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牡丹亭》中的形象,借此提出的天然人形象观点,从而探讨作者汤显祖的创作动机与局限。
寻梦缘:与柳梦梅
作者:暂无 来源:广东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梦梅  寻梦  痴情  汤显祖  灵与肉  超越时空  生与死  伤春  泪腺 
描述:寻梦缘:与柳梦梅
形象结构理论与的形象创造
作者:姚莽  来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艺术形象    贾宝玉  形象结构  牡丹亭  汤显祖  复合体  文学艺术  艺术思维  《红楼梦》 
描述:形象结构理论与的形象创造姚莽具有戏剧形式美的形象是在人的想象中加以净化后再次投射出来的一种生命。──(英)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象》一、形像结构理论的提出1.没有形象的艺术
论汤显祖“二梦”的改编接受
作者:李敏星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二梦”  “二梦”  接受  接受  改编  改编 
描述:改编是古代戏剧作品接受的一种方式,本文从改编目的、改编方式、改编得失等几方面论述了汤显祖的《南柯记》、《邯郸记》改编接受情况。
王季思和侯外廬论《牡丹亭
作者:暂无 来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6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戏曲  汤显祖  柳宗元  人民日报  中文系  文学史研究  探索  杜甫 
描述:一出里“花神一口气数說了近四十种花色,弄得那个和阳世作对
爱米之比较——兼谈福克纳和汤显祖思想的统一性
作者:安鲜红 刘开田  来源: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爱米    比较 
描述:主要比较分析福克纳的小说《纪念爱米的一朵玫瑰花》和汤显祖的戏剧《牡丹亭》 ,在对作品中的两位女性爱米作简要分析的基础上 ,从个体与社会的角度 ,探讨了她们不同命运结局的原因 ,以及由此
怎样探索汤显祖的曲意——和侯外庐同志论《牡丹亭
作者:王季思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6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侯外庐  牡丹亭    汤显祖  柳宗元  柳梦梅  戏曲  杜甫  解释  探索 
描述:方总算看懂了,因此问题也明朗化了。现在只就《外传》中提出的两个新的论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希望能得到读者和侯外庐同志的指正。
故事,一个孩子的名著:配合第九册课文《师恩难忘》
作者:黄家齐  来源: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绍棠  故事  北运河  名著  通州区  人生际遇  文学大师  老师  作品  诗歌 
描述:刘绍棠,著名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通州区)人,1936年2月生于北运河边上的一户农家。他幼年成才,13岁开始发表诗歌小说等作品,15岁成名,被誉为神童作家。他一生全部的作品几乎都与那条烟波浩渺,沉浮了无数水边人人生际遇的北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