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60)
报纸(306)
学位论文(15)
会议论文(9)
图书(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67)
地方文献 (88)
非遗保护 (16)
地方风物 (11)
宗教集要 (9)
红色文化 (5)
按年份分组
2014(138)
2013(37)
2012(51)
2010(68)
2009(41)
1998(10)
1996(10)
1993(7)
1985(5)
1984(3)
按来源分组
南方都市报(8)
新民晚报(3)
咬文嚼字(3)
戏剧杂志(1)
科学时报(1)
中国社会工作(1)
青岛早报(1)
治淮(1)
青年报(1)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春:“深圳推手”的非常道(五)
作者:山明  来源:股市动态分析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非常道  价格趋势  投资者  成交量  下降趋势  趋势线  主要特征  低点  股价  压力线 
描述:从一个闯荡特区的湘北穷阿仔,成长为一个机构操盘手,再到掌管上亿资金的私募基金经理,他以独到的视角和骄人的业绩,成名网络,震撼股坛,其成功原因何在9年间,他苦苦追寻的股海制胜的非常道,向万千投资者揭示了他获取成功的奥秘。
评优评,彰显的应是职业尊严
作者:孟祥杰  来源:江西教育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评优  一线教师  高等学校  职业  尊严  行政领导者  教学名师  媒体报道  行政职务  党委书记 
描述:据媒体报道,教育部评出的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一线教师仅有10人左右。事实上,何止此例呢,近年来在一些重大的"评优、评模"等活动中,上榜者尽管有来自一线的平凡教师,但带有某某领导头衔的却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有分量的高级别的荣誉
欲“抑”“扬” 凸显哀伤
作者:龚凤玲  来源:文理导航(上旬)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结局  构思  学生  神童  写法  喜剧  写作特色  文题  教学 
描述:教学《伤仲永》这一课时,就本文"抑"的写法,我与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颇有收获。师:同学们,写作上"扬"的结局通常是喜剧,而"抑"的结局往往是悲剧。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一般
宋人唐诗观管窥:从宋人所撰诗集序跋文看李杜在北宋的接受
作者:郭根群  来源:长城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唐诗观  唐诗选本  李杜并尊  王安石  李杜并重  李白诗歌  序跋  优劣论  欧阳修 
描述:宋人所撰诗集序跋文在莫衷一是中透露出时人对李杜乃至唐诗的认识及看法,并在扬弃中继承,从"李杜并重说"到"李杜优劣论",一方面,认同唐诗意正、境佳、句好的长处,赞美其清丽矫健的语言、善于用典
王安石变法的钱荒
作者:暂无 来源:黄河晨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北宋的货币经济还没有发达到可以向农村大量征钱的程度,故实行青苗、免役法加剧了农民的贫困,新法的失败,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于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十年王安石离开了朝廷
的小山-◇ 王英
作者:暂无 来源:株洲晚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报纸
描述:田心中学初一23班 小记者证号:0000180 我家的后面有一座小山,我很喜欢那儿,几乎每天都要去走一走。 今天正好下了雨,雨后的小山散发出泥土的气息,太阳刚露了脸这正是去山上的好时机。 这座山很小,并不陡,只是有一个坡,坡的中央有一条崎岖的小路,只能过一个人,小路的两旁长满了小草,有的嫩绿;有的深
汤显祖的“二梦”
作者:孙以侃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戏曲  文学评论  中国 
描述:汤显祖的“二梦”
在真假IP的水落石出
作者:王怿峰  来源:计算机周刊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话音质量  落石  供应商  加解密  网关服务  电信部门  中国电信  数据打包  模拟线路  刘韵洁 
描述:在真假IP的水落石出
晏殊与西昆体
作者:齐淼 王光子  来源: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西昆体  西昆体  西昆体  西昆体 
描述:晏殊作为北宋初期著名文人,显赫文坛,虽然他的诗作较词作稍逊一筹,但在后西昆体这一概念提出,晏殊便被作为这一苑囿中的一朵奇葩,其诗作更是备受关注。本文试图合理阐释西昆体这一概念,并将晏殊作为
课文练习应是课后完成的吗?
作者:葛敏芸  来源:江苏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练习  课文  语文教学  学生  教学环节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率  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  仙人掌 
描述:有些老师认为课后即上完课后去练习,所以,仅把课文练习当作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结果走进这样的误区: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课后的活,处理课文练习时更是如此,讲完课文再来练,似乎成了一种定式。这种讲与练